当前位置:首页 > 青白江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与思考
带动当地老百姓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
全区村级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室全部做到“六有”(有房子、有牌子、有设备、有制度、有人员、有记录),每天播音1.5小时,播出内容除转播中央、省、市电台节目外,还定期播放本地自办节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系基础建设尚不完善。
对照成都市建设“2468”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15 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的要求,需要完善的内容还较多。如在区级层面缺少多功能剧场,无民办艺术团,所有乡镇(街道)均无影剧厅,一部分街道、村、特别是社区没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
(二)体系运行尚不流畅。
文图两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能够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馆舍面积、功能与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等方面。
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日常开放等方面。通过调查,有部分文化站、室不能按照有关规定保障每周42小时的面向公众开放时间,即使是在开放时间内也存在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内容不完善的问题。另外,在建设上没能做到先建设后拆
5
迁或边建设边拆迁,导致个别村、社区文化室暂时缺位等现象的存在。我们认为造成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稳定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我市在本世纪初进行乡镇机构改革时,撤消了文化站的机构与编制,此后一直未予恢复。2009年市委市政府17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对综合文化站、室建设提出了相关要求后,情况有所改观,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机构和编制的问题。
(三)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充实。
一是基层文化体育事业单位缺编严重,如:区文化馆编制10人,现在岗仅7人。目前全区11个乡镇(街道)中除城厢镇外,其它文化站站长均属兼职。另外区文化主管部门为文化站统一临聘的文化专干由于无编制、待遇低等原因,已出现人才流失现象。其次,专业人才队伍老化现象突出,一大批老同志已经或面临退休,而年轻人才补充较少,也缺少高层次、高素质,能够在某一领域起引领作用的文化人才。第三,专业人才门类覆盖面较窄。以文艺类人才为例,主要集中在文学、舞蹈、音乐和表演等方面,而曲艺、戏剧、理论研究、非遗保护等门类人才不足。文物、图书、体育培训等领域也急需各类业务工作专业人才和懂管理、会业务的多面性综合类人才。
6
(四)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保障仍需加强。
目前,国家、省、市和区财政为文图两馆、文化站、文化室配备的免费开放资金均全部下拔到有关单位,区财政每年按照人均6元的标准配备的文化事业经费也能够足额到位。但从实际工作情况看,这些经费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还相差较大。如区文化馆每年用于免费开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培训、创作上的经费缺口就有20余万。
三、对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标准重新规划建设区文化馆、图书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面积,丰富服务功能。二是建设区文化体育中心,打造青白江文化新地标。三是在各乡镇(街道)立项建设影剧厅、文化广场。四是在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室外文化活动广场。
(二)全面恢复乡镇文化站机构与编制。
没有明确的机构与编制,文化站的阵地和人员始终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受各种因素影响,将不可避免出现“人”不能尽其事,“财”不能尽其需,“物”不能尽其用的状况。只有明确了机构编制,才能留得住“人”,用得好“财”,管得好“物”,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三)实施“引育用留”工程壮大文化人才队伍。
7
一是从实际工作需求和有关规定的要求出发,增加文化馆、图书馆等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编制数量;
二是切实关心临聘基层文化专干队伍,有计划地逐步吸纳其中的优秀人才进入国家正式事业编制;
三是加强对文化人才的培养培育,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提供展示和发展的空间,促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发展。
(四)探索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
改变现有区级文化部门管区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乡镇(街道)管综合文化站、村(社区)党支部和村委会管综合文化活动室的条块分割管理现状。探索由区文化部门统一管理区、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构、阵地和人员的可能性。
(五)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的财政投入。 按照“圈层融合”的全域成都发展思路调整目前一、二、三圈层分配不尽合理、与实际需求较大的投入比例,制定财政投入向二、三圈层倾斜的机制。
(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主体。
改变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不足的现状,制定鼓励、支持社会投入公益文化事业的各种优惠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执行力度,让更多的企业、协会、个人投
8
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中来。
9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