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作文教案8.如何选材和立意
小学作文教案8 如何选材和立意
选材和立意也是写作中非常关键的步骤,将标题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我们就要告诉学生如何选材和立意。符合标题的材料可能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的一大问题就是选材杂乱无章,选的材料过多或与标题关系不大,或者内容丰富但读后不知其所云。因此,有必要给学生进行专门的讲解。
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作文的材料,如何收集材 (2)了解什么是选材,怎样进行选材。 (3)了解什么是立意,写文章为什么要立意。 (4)了解写文章如何正确立意,立意和选材的关系。 教学重点
怎样根据中心思想进行选材和立意。 教学难
怎样根据中心思想进行选材和立意。 一、 听故事。
有一个读书人,过些日子就要进考场应试了。他天天坐在家里发愁,吃也吃不下,喝也喝不下,一天比一天消瘦。他老婆 “你为什么发愁啊?” “进考场,要写文章啦!”
“哟,原来你写文章这么难哪。看样子,就跟我生孩子差不多吧?”
“哪里啊!比生孩子难多了。生孩子,只要你肚子里有,就生得出来!我肚子里什么也没有,可叫我如何写得出文章来呢?”
你知道这个读书人说的“肚子里什么也没有”是指没有什么吗?没有材料!什么是材料?为什么没有材料就写不出作文呢?
二、什么是材料?
就像建房子需要砖瓦,材料就是作文这座房子的砖瓦;就像做衣服需要布料,材料就是作文这件衣服的布料;就像做饭需要米,否则就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还记得小燕子的诗吗 走进一间房 四面都是墙 抬头见老鼠 低头见蟑螂。
这首“诗”作为一首诗,也许不怎么样,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看做一篇短文,那作者就为自己描写的这间房选择了三个材料:一是“四面都是墙”,说明房子空荡荡的,没有装饰或家具;二是“抬头见老鼠”,说明房间的构造简单,没有天花板,或者天花板是破烂的,所以才能见到老鼠;三是“低头见嶂螂”,说明房间很脏,成为嶂螂的天下。这三点就都成了这首“诗”的材料。现在,我又来分析这首“诗”,用这首“诗”来说明什么是材料,那么,它又以一个整体成为我作文教案中的一个材料。现在,你们明白什么是材料了
三、哪些东西可以成为材料
天上的传说、地上的故事、张家的变故、李家的传奇、惊天动地的大事、鸡毛蒜皮的小事、琴棋书画的风雅、柴米油盐的琐碎、你的开心、他的郁闷等,我们甚至可以说:一切东西都可以成为作文的材料;你们不信?看看下面的故事也许你们就会相信了。
俄国著名的犹太作家肖洛姆·阿莱汉姆,13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父亲给他和姐妹们又找了个后妈,后妈又带过来几个孩子,一大家子,人口多,收入少,生活很艰难。后妈脾气很坏,肖洛姆经常挨她的打、挨她的骂,但他从不顶嘴,也不生气,而且特别留心后妈骂人的话。后妈的每句话都带有咒骂,尖酸刻薄,而且不断变着花样,很有些特色。每骂一次,肖洛姆就偷偷把特别“精彩”的话一句一句地记在小本子上。比如:
“吃—让蛆虫把你吃掉! “叫—让你的牙疼得叫起来!” “缝—给你缝寿衣!” “写—给你写药方!
日积月累,肖洛姆记下了这位“骂人专家”的许多话。时间长了,他竟满满地记了一大本,然后把它们按俄语字母顺序排列起来,编了一本小词典,取名为“后娘的词汇”。在他的作品里,不少尖酸刻薄的“骂人话”,都是出自这部词典。
所以,不管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那些不文明的行为,我们不能去学,但是,当我们刻画一个不文明的人的时候,我们却可以通过语言、行动等去描绘他,这样才能让人物形象生动起来,所以,只要我们留心,生活当中处处是材料。有些同学写作,不管写什么人,都是“学生腔”,满嘴文明词语,彬彬有礼,让人看着不真实,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同学们平时没有留意不同人的语言是不同的,你要描写一个满嘴粗话的野蛮人,就有必要通过他的语言体现出来,不然的话,他满嘴文明词语、彬彬有礼,你却说他是个野蛮人,他会同意
四、材料从哪里来?
元代有个文学家,叫陶宗仪。他的文才就是平时积累而来的。他当了个小官,但常常在农田干活,干累了,就靠在树边休息,只要想起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好材料、好诗句,就立即摘下身边的树叶,记在上面,回家就放进一个罐子里。这样一年一年地就积下了十几罐树叶。后来,他把树叶倒出来,做了仔细的修改和整理,抄录成三十卷,这就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辍耕录》。
北宋有位著名诗人,叫梅尧臣,诗写得又快又好。有一次,他同几位文人墨客一道乘船到一个地方去,旅途很寂寞,他们就在一起写诗、对对子。一个诗题一出来,别人还在苦苦思索,梅尧臣却已经提笔写出一首绝妙的好诗来了,大家都惊叹他有“一肚皮好诗”。但是,人们不久就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大家注意到,梅尧臣身边有一个小布袋,不管是靠在船舱休息,看外面美丽的景色,还是上岸谈笑、游玩,甚至在吃饭、睡觉时,他常常会突然掏出一张小纸条,在上面写点什么,然后塞进小布袋里。有人趁梅尧臣不注意时,打开布袋一看,里面小纸条上写的全是妙言佳句—原来梅尧臣时时都在观察、思考、积累材料,时时都在锤炼语言。他出口成章、落笔成诗的秘密就在这里。
所以,大家也可以向他们学习,在平时多积累材料,准备一个小本子,如果哪天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有意义的事,或者是你们觉得对写作有用的其他材料,比如你们听谁说到一段顺口溜、一则谜语等,都可以把它们记下来,而不必写日记,可以想记就记,有的记就记,如果哪天确实没有什么东西可记,那就可以不记。
五、怎样选材 1.选材的依据
就像我们的衣服,大家肯定不是只有一套衣服,而是有很多衣服,那么,当我们要穿衣服的时候,是不是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呢?当然不是。我们肯定是在夏天就穿夏天的衣服,其他的衣服就放在那儿不穿。而且,我们也不是把所有夏装都穿上,而是只穿一套。同时,这一套衣服,还要适合自己所处的环境,
如果我们要去上学,就不能选择穿睡衣。
选材和选衣服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虽然有很多材料,但是,我们只选我们写这篇文章需要的材料,而且,也不是把这些材料堆砌起来就可以,而是要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同时,我们选的材料也要适合我们的环境,要注意材料的思想性和“雅不雅”的问题。 2.选材时要注意的问题
(1)合不合。就是符不符合写作要求,如果题目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你选择写你的一位同学,但是,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并不都是帮助别人的事,也有刻苦学习或勤俭节约的事,那你就必须选择他帮助别人的事来写,这才是符合要求的
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选择“合”的材料 他上课专心听讲,不开小差。( )
100米赛跑时,他在跑道摔了一跤,膝盖破了皮,但是他看办没看,爬起来继续往前跑,终于获得了第二名。(
他看到一个同学的书包拉链坏了,就想办法帮同学修好了。( 他看到有人偷邻居家东西,怕小偷报复,就没敢做声。( )
(2)熟不熟。
传说宋代画家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冒着似火的骄阳,全神贯注地看着一片竹子,即使脸晒得通红,衣服被汗水湿透,但他毫无察觉。不知何时乌云盖住了山头,随后狂风大作,文与可撩起袍襟,迎着咆哮的狂风,攀登到山项,继续观察被狂风吹乱的竹林。突然一声雷鸣,顷刻大雨如注,竹叶上晶莹的水珠又吸引了他。他不顾雨急路滑,向竹林跑去,心神完全融于竹的海洋。由于文与可彻底地了解了竹子,因而才能画出最出众、最富有特点的竹子。
写作也一样,要选自己熟悉的材料,写的人最好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写的事最好是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的。这样在写的时候,人物的音容笑貌才会历历在目,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如在眼前,这样的材料还怕写不好吗?如果不熟悉,就有可能写着写着“卡壳”:“这个地方是什么样子呢?”“事情然后怎么样了呢?”
为《我敬佩他(她)》选择“熟”的材料:
在拥挤不堪的公共汽车上,我看到一位叔叔在认真地看书,我佩服他抓紧时间认真学习的精神。( )
我们的语文老师知识丰富,学问渊博,讲的课很有趣,而且不管学生提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他都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