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甘肃庄浪秀出绿水青山
甘肃庄浪秀出绿水青山
国庆前夕,从甘肃省会兰州市出发,驱车东行。甫进甘肃省庄浪县境内,满眼绿意扑面而来。梁峁之上,林带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廊,跟随山势蜿蜒远去。公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林木笼罩道路,车辆在林荫下穿行,毛色光艳的锦鸡不时从路边的草丛中飞窜而出。梯田之内,一片又一片的苹果树上挂满了红艳艳的苹果,散发着沁脾的果香。沟谷深处,一湾湾碧水好像翡翠镶嵌在沟底,让沟谷充满生机。眼前的情景,让人心旷神怡。
曾经,在人们的印象中光山秃岭的庄浪县,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生态治理,而今秀出了绿水青山,让过往的人们心生羡慕。
筑起三道防线蓄水保土
地处黄土高原的庄浪县,地貌的九成呈现山区。全县梁峁402个,沟壑2553条。新中国成立之初,梁峁沟壑间能望得见的树木零零星星。因为贫困,山上的草皮被铲回家烧饭取暖。长此以往,一道道梁峁被剃了光头,绿意鲜有,尽是苍凉。
失去了林草拦蓄,每逢降雨,千沟万壑洪水肆虐,奔涌而下。水土流失极为严重,每年都有1300万吨泥沙流失。
1
有人计算,这些泥沙用一列60节车厢的货运火车运载,这列火车每趟满载3600吨泥沙,每天向庄浪县内的水洛河、葫芦河、庄浪河倾倒10次,一年之内天天如此。久而久之,这些泥沙流经渭河,最终冲入黄河。
水土流失得不到治理,生态环境任由水土流失破坏。长此以往,将会危及家园。
1982年,甘肃省提出“三年停止植被破坏,五年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庄浪县抢抓机遇,乔木以油松为主,灌木以沙棘为主,采取乔木和灌木搭配的模式造林,在全县402个梁峁建成防风林带,这是县里生态治理的“第一道防线”。
从1964年开始,庄浪干群历经34年,于1998年建成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地修平了,曾经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梯田建设是庄浪县治理水土流失的“第二道防线”。
1992年,庄浪县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沟道里夯筑淤地坝,植树种草,全县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27.3%;构筑了保持水土的“第三道防线”。
通过构筑蓄水保土的“三道防线”,庄浪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77%,每年拦截泥沙761万吨。县里出现“水不出田,泥不下山,常年无洪流,旧貌变新颜”的可喜变化,40年没有发生重大洪水灾害。
2
淤地坝由拦泥转向蓄水
雨水降落梁峁,梁峁上的防风林带可以拦蓄水流。雨水降落梯田,会直接渗入田里。雨水降落沟道,怎么防控水土流失?当初,庄浪县在沟道里规划建设淤地坝,目的是淤积泥沙,最终形成耕地,可供耕种。
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发现,西北一些地方把淤地坝淤积形成的土地开垦耕种了,而庄浪县淤地坝建成运行25年都没有淤积成耕地,每座淤地坝反倒蓄有充足的水源。
跑遍庄浪县小流域治理工程之后,周波找到了答案:之所以淤积不成耕地,是因为庄浪县水土流失得到了根治,冲刷到淤地坝的泥沙越来越少了。淤地坝在庄浪县发生功能转变,由淤地转变为蓄水。在周波看来,淤地坝功能转换有益于生态建设。
庄浪县在堡子沟、庙龙沟等15个较大流域内累计建成淤地坝63座,坝库总库容2038万立方米,目前蓄水1200万立方米。庄浪县城乡每天用水量3万立方米。照此计算,全县城乡每年用水量1095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县里淤地坝现有的蓄水量能满足全县城乡群众一年的用水需求。
来到庙龙沟流域所属的孙渠骨干坝附近,能看到一处建成投用不久的人饮水源补水工程。工程管理人员说,每遇干旱缺水年份,就开闸补充水源。利用淤地坝的蓄水,县里建
3
成了4处人饮补水工程。
在邵志红的苹果园里,他推上开关,铺设在果园里的塑料滴管流出源源不断的清水。他手指着不远处牛沟淤地坝说:“果园灌溉所需的水源是从那个坝里抽上来的。”邵志红就是看中牛沟淤地坝配套了提灌工程,便于梯田灌溉,才选择在牛沟淤地坝附近流转耕地460亩,经营家庭农场。目前,全县依托淤地坝水源建成提灌工程15处,发展梯田灌溉1.2万亩。
小气候好转湿润又多雨
每有农闲,南湖镇庙岔村农民杨守乾就会在离家不远的堡子沟1号淤地坝上垂钓,他坐在茂密的芦苇荡旁边,一群野鸭在不远处的水面上悠闲自在地浮游,不一会儿,又飞来了几只红顶鹤,落入水中觅食。自从淤地坝蓄水之后,村里的飞鸟明显增多了,大多数他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鸟雀飞到村里,村民和鸟雀和谐相处。每到夜晚,三三两两的锦鸡就会飞到庙岔村村民的屋檐下栖息过夜,村民从来不惊扰它们。
两年前的夏天,坐上班车第一次前往庄浪县上班的会宁籍青年邢刚,进入庄浪县境内,满山的绿树让他喜出望外,与家乡干旱枯焦的自然环境相比较,他觉得庄浪县夏天清凉湿润。
每年夏天,牛沟淤地坝附近的草地上和林荫下常有一些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