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社戏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情美,培养友善品格,共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概括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由“好客”入手,体会平桥村的和谐,引导学生友善待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高尔基曾说过:“童年是人生中最值得品味的一杯美酒。”是啊,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尤其是当我们回忆往事时,对当时的人和事,更是平添一种浪漫的情怀。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鲁迅先生,一起回到旧时的江南水乡,和一群小伙伴,去看一场社戏,去体验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 (板书课题:社戏)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社戏。
PPT展示:“社戏”指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在春秋两季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里戏台上或在野外设台演出。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在绍兴“社”是相当于“村庄”的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二、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2.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情美,培养友善品格,共建和谐社会。 (学生齐读目标) 三、了解作家作品和小说
PPT展示: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 ,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我们已经学习过《朝花夕拾》中的哪些课文?
本文选自《呐喊》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本文的文体是 小说 。 我们来了解一下小说:
PPT展示: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核心任务:塑造人物形象。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指名学生朗读,强调核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目的是反映社会生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加点字音
PPT展示:归省 行家 不惮 絮叨 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 家眷 皎洁 漂渺 纠葛 .........2.齐读 五、整体感知
请大家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的故事情节。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2.学生回答
提示:概括一般要说清“人+事”,即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然后,可进一步加上时间、地点。
强调:(1)人,“我”或“迅哥儿”。不能说是“鲁迅”。因为本文是小说,有虚构成分,“我”和作者不能划等号。
(2)时间:社戏每年都演,我看的时候是“十一二岁”时。
3.围绕社戏,到底写了哪些情节呢?我们来理一下文章思路。请同学们跳读文章,补全情节。
PPT展示:随母归省—— ——戏前波折—— ——船头看戏—— ——六一公公送豆。
(同桌可以讨论一下) 六、合作探究
1.明确本文核心事件:看社戏 那社戏到底好不好看呢?请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
3.自由展示自己看法,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评。 4.明确:不好看。
PPT展示:(1)从戏本身来看:“我”想看的没看到——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的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等了许多时都不见”;小生却“很老”,老旦“是我最怕的东西”,偏偏“坐下”来唱。
(2)从观众反应来看:“我有些疲倦了”,只想喝豆浆来提神;“多打呵欠了”、“只管自己谈话”,戏台上的表演已经不能收在眼里;双喜他们“破口喃喃的骂”,终于“熬不住了”,在骂声中回转船头,离开赵庄而去。
5.社戏并不算好看,但小说的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个评价太高了:好戏,再也没看过那么好的戏,言外之意,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戏。这不是矛盾吗?
还有“好豆”,第二天再吃,“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我们思考:按平常的情况,是大人煮的豆好吃,还是孩子煮的好吃? 讨论明确:应是大人的好吃。毕竟手艺在那儿摆着,而且家里的材料要更多些。
但,为什么“我”觉得昨夜的豆好吃呢?
教师引导:比如过年,我们一亿多人返乡,回老家过除夕,吃年夜饭。难道是因为家里的饭比外面的好吃吗?
所以,吃什么不重要,和谁吃更重要。
同样,戏,也许不好看,但有小伙伴们的陪伴啊!
总之,作者所怀念的不仅仅是那“豆”那“戏”,关键是那些“人”。 七、细读,感受人物形象 让我们再回到课文。
PPT展示:文中有哪些人让作者念念不忘呢?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研读课文,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说说他让你难忘的原因。
(提示:结合具体语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点评人物。)
1.学生浏览课文,有了见解与小组内同学讨论。 2.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板书相关人物形象) 八、品读,体会人情美 听了大家的评价,我忽然感到:
PPT展示:其实,所有这些平桥村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你能找到吗?
1.同学们讨论后,明确:“好客” (PPT展示)(板书) 2.细细品读,文中哪些词句能突出地表现出他们的“好客”? 3.小组讨论,教师引导: (1)“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
①“照例”说明:我的归我吃,他们钓的也归我吃;今天钓的归我,昨天钓的也给我了;前天?明天?这的确是对我的“优待”啊。
②那么,是谁定的这个“例”呢?
讨论明确:很有可能是大人们嘱咐的;至少受到大人们的影响,孩子们才那么懂事。
(2)大人们也这么“好客”吗?从哪里可看出来?
讨论明确:第2段,“他们也都从父母那里得了减少工作的许可,伴我来游戏”。
想一想:我们到姥姥家去,会受到这种“优待”吗?(全村的小伙伴陪你玩,关键是他们的父母都支持,减少他们的活,来陪你玩)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