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重庆市綦江县2021届新高考二诊生物试题含解析
B正确;
C. DE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EF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无关,C错误;
D.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前期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从而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重组,D正确。 故选C。
6.根据图中人体器官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器官为下丘脑,则CO2浓度A处低于B处 B.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血糖浓度A处低于B处 C.如果器官为肾脏,则尿素的浓度A处低于B处 D.如果器官为胰脏,则饭后胰岛素浓度A处低于B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导致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而饭后葡萄糖进入肝脏合成肝糖原;肾脏是排泄器官,尿素等代谢废物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饭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而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 【详解】
如果器官为下丘脑,其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浓度B处高于A处,A正确;如果器官为肝脏,则饥饿时肝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因此血糖浓度B处血糖浓度较A处高,B正确;如果器官为肾脏,尿素会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因此尿素的浓度B处低于A处,C错误;如果器官为胰脏,饭后血糖浓度升高,则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多,因此胰岛素浓度B处高于A处,D正确。
7.利用大肠杆菌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实验的培养条件与方法是:(1)在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干代,使DNA均被15N标记,离心结果如图的甲;(2)转至14N的培养基培养,每20分钟繁殖一代;(3)取出每代大肠杆菌的DNA样本,离心。如图的乙、丙、丁是某学生画的结果示意图。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是( )
A.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一代的结果
B.丙是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两代的结果 C.出现丁的结果需要40分钟
D.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含有14N的DNA占3/4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中DNA双链均为15N;乙种DNA一半为杂合链,一半双链均为15N;丙中DNA均为杂合链;丁中DNA一半为杂合链,一半双链均为14N。 【详解】
A、15N标记的DNA转至14N的培养基培养,繁殖一代的产生的两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含14N,另一条链含15N,与丙符合,A错误;
15B、N标记的DNA转至14N的培养基培养,繁殖两代会产生4个DNA分子,其中2个DNA分子是杂合链,
2个DNA双链均含14N,与丁符合,B错误;
B、由上分析可知,丁是分裂两代的结果,每20分钟繁殖一代,故出现丁的结果需要40分钟,C正确; D、转入14N培养基中繁殖三代后所有的DNA均含14N,D错误。 故选C。
8.下列现象与细胞凋亡无关的是( ) A.单性植物花器官的退化 C.胚胎发育过程神经元的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叫细胞凋亡。由于细胞凋亡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常常被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
A、单性植物中花器官的退化属于细胞凋亡,完成正常发育,A不符合题意; B、花生子叶切片时细胞的死亡属于非正常死亡,为细胞的坏死,B符合题意; C、胚胎发育过程神经元的减少,属于细胞凋亡,保证胚胎的正常发育,C不符合题意; D、健康成人体内肠组织中细胞的死亡为细胞凋亡,实现细胞的自然更新,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9.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
B.花生子叶切片时细胞的死亡 D.健康成人体内肠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B.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一定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
A、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联系,A正确;
B、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以胞吐的方式进行的,胞吐需要突触小泡膜和突触前膜的融合,导致突触前膜面积增大,B错误;
C、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三部分构成,C正确;
D、神经递质有兴奋性的和抑制性的,抑制性的神经递质会引起突触后膜加强静息电位,不会兴奋,D正确。 故选B。
10.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的染色体 B.同种生物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组数最多 C.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异常配子的产生 D.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导致个体不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2、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大多数对生物是不利的,有的甚至会导致生物死亡;染色体数目变异分为个别染色体的增减和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减。 【详解】
A、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的染色体,如二倍体西瓜与四倍体西瓜染色体组内的染色体相同,
A正确;
B、同种生物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染色体组数最多,是体细胞染色体组数目的两倍,B正确; C、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导致异常配子的产生,C正确;
D、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形式成倍增加后,导致细胞内含有偶数个染色体组,不会导致个体不育,D错误。 故选D。
11.将分裂旺盛的动物细胞阻断在G1/S期交界处,更换培养液使其恢复分裂能力,从而使所有细胞的分裂同步化,之后每隔2h取样一次,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DNA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用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形成,进而把分裂阻断在G1/S交界处 B.据图判断,该动物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时长大约为24h C.细胞中DNA含量加倍的同时,染色体组的数量也会加倍 D.据图判断,在 24h 时细胞分裂出现明显的非同步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 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详解】
A、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将分裂阻断在分裂前期,A错误; B、据图判断,该动物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时长大约为2h,B错误;
C、细胞中DNA含量加倍发生在间期,此时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在后期,则染色体组数加倍也发生在后期,C错误;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