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素材-4.古诗三首-人教(部编版)
生:也许诗人小时候也曾在夜里挑过促织。 生:也许他会想到自己童年时的幸福生活。
师:眼前的情景也许唤起了他美好的童年记忆。看到在温暖灯光下嬉戏的孩子,此时他的心情还像刚才那么“寒”吗?又有什么变化呢?
生:他觉得有一丝高兴。 生:他心里觉得温暖了许多。
师:能用这两句诗中的哪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齐答):“明” 。
师:谁能把这种心情用朗读传递出来? (一生感情朗读)
师:听你一读,我的心情亮堂起来了。 (另一生感情朗读)
师:你这样读,把我们的心情也读“暖”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那篱笆围成的院子、那快乐嬉戏的孩子,加上那盏温暖明亮的灯,那是一幅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这一切,也许驱走了萧萧梧叶勾起的孤独和忧伤,驱走了秋风带来的寒冷与黑暗,使他的心变得温暖起来、亮堂起来了。也许,他更想家了。 总之,这时的“所见”,这时眼前的“景”又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情感。
生:齐读后两句诗。
师:萧萧梧叶带来寒意,勾起了诗人孤独、忧伤的情感;灯下嬉戏的儿童让诗人的心里变得温暖、亮堂起来。诗人的心情就这样随着所见的景的变化而变化,“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四、移写法
师:“江上秋风动客情”,其实何止是秋风在动客情啊,诗中还有很多景都触动了他的情啊,你能学做小诗人,完成填空,也来吟一句诗吧。
生:萧萧梧叶动客情。 生:篱落灯明动客情。
师:你不仅吟得好,概括得也好。
生:儿童促织动客情。 生:秋风寒声动客情。
师:好啊,你把两种景物放在了一起说。 生:夜深一灯动客情。
师小结:同学们真能干,不仅读懂了诗人的“所见”,还读出了他的“所感”,(板书“感”)。
其实对很多多情善感的诗人来说,“所见”,就有“所感”,见“景”,都会生 “情”,这叫“见景生情”。
师:不知你们自己能否读懂,下面的这些诗句,这些客居他乡的诗人又见到了什么景,而触动了他们的情呢?还是请你用 ————动客情 这样的诗句把我们的理解表达出来。写一句。
(多种方式读《静夜思》、《泊船瓜洲》和《枫桥夜泊》) (生练笔,师巡视,交流)
生:我写了两句诗。一句是“月光寒霜动客情”,还有一句是“夜深皎月动客情”。
师:试着吟得再动情一些。 (生感情吟诵)
生:“春风绿岸动客情”。
生:我觉得“绿岸”不是很贴切,可以改为“春风明月动客情”。 生:“春风江南动客情”。
生(齐说):应该是“江南春风动客情”。 生:我写的是“春风明月动客情”。 师:概括得非常好。
生:我写了两句。一句是“窗前月光动客情”,第二句是“夜半钟声动客情”。 师:朗朗上口。
生:我写的是“月落乌啼动客情”。 师:写得多美呀。
生:我写了三句:“江枫渔火动客情”、“明月钟声动客情”、“月光寒霜动客情”。
师:“月光”和“寒霜”放在一起,肯定触动诗人的“情”。 生:“故乡明月动客情”。
师:加了一个“故乡”,怎能不触动诗人的思乡之情呢? 生:“瓜洲水间动客情”。
师:水间不是一个景,这句诗读起来就不流畅了。 生:我写的是“皓月钟声动客情”。
师:月亮被你们这么一描摹,各具形态,发现了吗,这些诗中都出现的一个景是——
生(齐答):“月”!
师:像“月亮”啊,“寒霜”啊,“钟声”啊,这些特定的“景”经常出现在我们历代诗人的诗作当中。尽管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诗人却都被这些特定的“景”所触动,牵动了他们浓浓的思乡之情。我们既可以读到看得见的景,也可以读到看不见的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情景交融的好诗——《夜书所见》。
(配乐造境,全班齐诵)
师: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的题目—— (生齐读)
师:是啊,在这漆黑的夜里,江边的梧桐树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听到风吹梧叶发出的萧萧之声;在漆黑的夜里,远处岸上抓蟋蟀的儿童他看得清吗?
生(齐答):看不清。
师:他只能凭着这“一灯明”进行猜测。所以,在这样的夜晚,唯一所能“见”的,其实只是那盏亮着的灯,那“一灯明”啊。谁再读最后两句,把这盏温暖的灯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一生读)
师:最后的“一灯明”,你读得意味深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一灯明”,诗的最后就这样给这盏灯拍了一个特写镜头。童年的美好记忆就像这盏灯一样,留在作者的心中,也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同学们,今天我们重读这首诗,和三年前读它时收获一样吗?
生(齐答):不一样。
师:是呀,古诗是需要重读的。相信等我们长大之后再读这首诗,会读出更多的味道和感受。下课!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