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六年级下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 图文
教 学 过 程 教 走了总数的25%。 ( )○( )=( ) (2)工厂10月份用电量比9月份节约10%。 ( )○( )=( )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各个数量 (1)食堂有大米x千克,面粉的质量是大米的140%,面粉有多少千克?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千克?面粉比大米多多少千克? (2)食堂有大米x千克,面粉的质量比大米少20%,面粉比大米少多少千克?面粉有多少千克?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千克? (3)食堂有大米x千克,第一天用去了总数的20%,第二天用去了总数的25%。两天共用去了多少千克?第一天比第二天少用多少千克?两天后还剩多少千克? 请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回答。 二、对比练习 1.巩固练习 (1)某校有学生800人,其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60%,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某校有男生比女生多12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的90%,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请全班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讲评,要求学生说出数量关系。 2.只列式(或方程),不计算 (1)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多25%,篮球有多少个? (2)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多25%,篮球有多少个? (3)学校有20个足球,篮球比足球少20%,篮球有多少个? (4)学校有20个足球,足球比篮球少20%,篮球有多少个? 请学生独立列式(或方程),注意对比每道题的特点。 提问:为什么第(1)(3)两题应该用乘法计算,而(2)(4)两题应该用除法或列方程计算呢?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因为(1)(3)两题都是把足球个数看做单位“1”,已知足球个数求篮球个数,实际就是求足 球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计算;而(2)(4)两题都是把篮球个数看做单位“1”,它是未知数量,所以应该用除法或列方程计算。 3.给下面各题补充一个问题或条件,使问题变完整 (1)一筐苹果重100 kg,第一天卖出20%,第二天卖出25%,? (2)一筐苹果,第一天卖出20%,第二天卖出25%,,这筐苹果有多少千克? 先请学生独立补充条件或问题,再解答。 重点对以下三种情况进行讲评:
学 过 程 ① 两天共卖出多少千克? ② 第一天比第二天少卖出多少千克? ③ 两天后还剩多少千克? 讲评时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第(1)题的这三种情况都用乘法计算,而第(2)题的这三种情况都用除法或列方程计算?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教科书第18页的思考题。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请学生说出思路。 因为聪聪最后把这杯牛奶全部喝完了,所以他喝的牛奶的量就是1杯。他三次往杯中加的水分别是1杯的20%,35%和45%,并且最后也喝完了,所以他喝的水的量是20%+35%+45%也是1杯。因此聪聪喝的牛奶和水是同样多的。 四、作业 完成教科书第17——18页练习四第6——10题。 板书设计 第六课时教案
课题 纳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引导学生通过对纳税信息的收集处理,明确纳税的意义,理解应纳税额、税率的含义,知道一些常见税种。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解决应纳税额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纳税的意义和解决应纳税额问题。 教学难点 纳税的意义和解决应纳税额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课前对纳税资料的收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王阿姨去税务局纳税片断 屏幕显示:一天,开服装店的王阿姨去税务局纳税,路上遇见小张。 小张:王阿姨,你去哪儿? 王阿姨:去税务局纳税。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2.揭示课题并板书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学习纳税的有关问题。(板书:纳税) 二、同伴交流,学习新知 1、信息反馈,了解纳税 (1)教师:你收集到哪些有关纳税的知识? 调整与反思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反馈: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纳税信息,了解纳税相关的知识。 (2)教师:什么是纳税?为什么要纳税?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自主探索,教师参与并指导讨论。 反馈:学生围绕讨论的问题,向全班交流讨论的情况。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说出重点内容。 学生1:纳税的种类有契税、关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房地产税?? 学生2: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 学生3: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 (3)教师小结。 教师:纳税是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税率把集体或个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上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等事业,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板书:税率 (4)教师:什么是税率? 学生:?? 板书:应纳税额 (5)教师:同学们,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现在明白了王阿姨和小张他们谁做得对吗?说一说你们现在对纳税有什么认识。 学生1:主动纳税。 学生2: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应该依法纳税,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4情景图。 教师:从情景图中你收集到什么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学生独立分析信息。 教师:同学们在分析信息中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学生1:什么叫赢利? 学生2:按营业额的5%纳税的意思是什么? 教师:哪位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反馈:?? (3)学生解决问题(抽一名学生板演)。 (4)反馈、评讲、交流。 8000×5%=400(元) 8000×(1-5%)=7600(元) 3500+800+585+600=5485(元) 3500+800+585+600=5485(元)
教 学 过 程 8000-5485-400=2115(元) 7600-5485=2115(元) 答:小餐馆上月赢利2 115元。答:小餐馆上月赢利2 115元。 3.指导看书第19页并小结 教师:正确解决有关纳税问题,关键在于理解税率即百分率。与前面所学的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完全相同,从税率中找准单位“1” 板书:关键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21页第1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评讲。 注意:对于题中多余条件:“游客18万人次”这个信息的处理。 3600×3%=108(万元) 答:这个黄金周该风景区应缴营业税108万元。 2.教科书第21页第2题 要求: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评讲。 注意:题中“按5%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意义的理解。即每月缴纳个人所得税占超过1600元部分的5%,单位“1”是超过1600元部分,而不是月收入1800元。 (1800-1600)×5%=10(元) 答:方方的爸爸每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10元。 四、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1)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纳税,我的收获是?? (2)教师: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如何去尽纳税的义务? 学生:?? (3)教师总结:纳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解决有关纳税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税率,与前面所学的解决百分数问题的方法完全相同,从税率的概念中去找准单位“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