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版新创新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讲义:第一单元 三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Word版含答案
[说明] 孝: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俭:过日子能省则省。礼:对别人要以礼相待。勤:辛勤的劳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谦:遇到别人的夸奖要表现得谦虚。面子观:孩子的成功就是给父母挣面子。
(1)请根据图表的所有统计信息,概括出结论,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孔子学院老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内容,依据相关信息,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调查对象对“礼”的认同度最高,对“谦”“俭”和“勤”“孝”的认同度较低,最不认同的是“面子观”。
(2)(示例)①教学中要理解并尊重外国学生的文化感受,这样才能赢得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②对认同度较低的价值观,如“面子观”“孝”文化等,在教学中教师不宜过于强调。
辜鸿铭讲《论语》
孔子活动的时代封地建国的制度已经走到了尽头,是所谓的扩张时期。当时,那些封建的、半家族性质的社会秩序和政治制度都需要重新设计和解构,因此在带来外界局势的混乱外,还引起人们心灵的错乱。我曾经说过,在过去的2 500年里,中国人不存在心灵和理性的冲突,但是我必须强调,在孔子活动的扩张时期,和今天的欧洲一样,中国人的心灵和理性之间发生剧烈的冲突。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早就从尊敬的祖先那里继承了庞大而又复杂的社会和文明体系,而且每个人都处于这个体系的构成——制度、规则、教条、习俗和法律中。然而,这个体系并不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且这个体系已经不符合实际了,但是生活必须继续下去;这个体系而且是习俗的,而不是理性的。
如同现代欧洲的精神觉醒一样,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对理性的觉醒一样,包括自由主义、探索冒险、追求真理和根源的精神。中国的这种理性追求,源于人们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的旧秩序必须和自己的生活保持一致,所以应该重新构建一种社会和文明的新秩序,前提是寻找到新秩序的基础。然而,在当时的中国,所有寻找这个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的基础的做法都
失败了:有一些满足了头脑的需求,却忽视了心灵;另外一些重视心灵的需要,但是不够理性。像上文说的那样,2 500年前中国人的理性和心灵的冲突,和在欧洲发生的一模一样。人们都在尝试重新构建这种新的社会和文明秩序,来解决理性和灵魂的冲突问题,然而当很多尝试都失败后,人们开始产生失望,以致最终转为对文明的绝望和恼怒,最后一些人甚至想要摧毁所有的文明。以老子为代表——他的地位好比于欧洲的托尔斯泰,从心灵和理性的冲突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让他认为,社会和文明在真正的本质和结构上存在着无法更正的错误。老子和他最杰出的门徒庄子,劝说中国人放弃所有的文明和智慧。老子这样引诱中国人:“放下一切,随我前行,去往群山、小屋隐居;那里有真正的生活,灵魂在生活,永远不朽!”
虽然孔子也看到了社会和文明秩序落后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但是他认为这种病态、不幸、苦难和罪恶并不是源于社会和文明的本质和结构,而是因为人们在错误的基础上建立了文明,并走上了错误的道路。孔子告诫中国人说不要放弃文明,因为在一个真正完美的社会和文明秩序里,一个有着良好基础的社会和文明秩序中,人们就可以过上心灵的生活——一种真正的生活。孔子一生都在做着把社会和文明导入正确道路的尝试,希望能给它们以良好的基础,来阻止它们可能存在的突然毁灭。当死亡来临,他已经看到了文明在未来将要被毁灭,那么他做了点什么呢?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建筑师看到了建筑开始着火,并且明确知道自己无法挽救,所以他能做的就是保存好建筑的设计图纸,以确保能在废墟上重建。孔子一样,当他看到中国的社会和文明的建筑不可避免走向毁灭,而且自己无力挽救时,他就只能将重建中国文明的设计图纸,保存到“五经”——中国的《圣经》中,这五本经典,就是孔子为挽救中国文明做的设计图纸,是孔子对中国文明做的巨大贡献。
孔子为重建中国文明保存了设计图纸,是为中华民族做的伟大工作,然而我要说,这并不是孔子为中国人做的最主要或者说最伟大的工作。他所做的最主要或者说最伟大的工作,应该是通过这些重建的设计图纸,为社会和文明秩序作了一个新的结构和解释。在这份新的文明设计图纸中,他为中国人给出了真正的国家信仰——一个综合的、理性的、不朽的文明存在的绝对基础。
知识链接:
辜鸿铭(1857-1928),字鸿铭,号立诚。祖籍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自幼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近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西方形成了“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