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7 15:56:25

非宗教就可以概括的。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应该消灭矛盾,解决矛盾,用革命的暴力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提纲》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规定,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费尔巴哈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将自己陷入到了矛盾之中。宗教此类思想活动看似可以脱离唯物主义去进行思考、发展,并且个人思想的传授及变更是可以由自身完成,但是他忽略了问题的源头。那就是,一切的东西,或多或少都是有关联的。一种思想的出现,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观点供人们思考、讨论,以个人的想法判断是非对错。但是这种思想的出现,无论是与当时身处的时代有关,还是个人经历有关,深层次的去探索这些思想的本源都会发现它和我们的现实亦或是过去,再或是可合理推断的未来,必定存在关联。这个问题的阐述我认为用一个例子来表达可能更清楚些——那就是做梦。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中

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不管梦到什么,梦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材料,从围绕现实生活的理性生活中提取材料……不管梦的结果如何离奇,实际上,它们从不会脱离现实世界,梦最崇高的和最荒谬的结构总是必定从我们目睹的感性世界或从在我们清醒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处获取基本素材,换言之,来源于我们通过外界或内在所感受到的素材。?由于宗教具有特殊性,它是皈依这门教派信徒的精神支持。无论什么教派,虔诚的信徒总不会少,这种精神上的服从会对关注着不同而带来不同的效果。从信徒角度上来说,必定是宗教的理论和教义能让其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救赎,灵魂上的解脱比肉体的安逸显得更为重要。思想的归顺以及单一的在此教范围内发展会让其感到更加虔诚,并感受到更加接近此教的的奥义。从旁观者来说,若是信徒的行为都能使自己感到信服,那在外人眼中这样的行为就算不值得推荐,但起码也会感到佩服。这样的话就给旁观者留下了这样一种印象,即宗教仅与信徒自身思想有关,外界无论是精神上的暗示还是行为上的改变都不会是信徒产生一点点的动摇。因此,这样简单的解释下也就能说可以理解费尔巴哈的想法了。

马克思指出:站在直观唯物主义的立场,其社会历史观只能看到的是?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把人只看作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原因在于费尔巴哈理论脱离了实践,没有从人们现存的社会联系中来观察人们。在这个角度来说,其社会历史观仍然

没有摆脱唯心主义范畴。马克思从实践出发,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的、抽象的理解人,马克思则认为,人是?现实的人历史的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而环境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实践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人可以能动地创造历史,但人不可以无视客观条件而去强求无法得到的结果。所以,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环境都是人的实践的产物。实践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人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物。实践对象、现实、感性,一切都是?人的感性活动?,都是?实践?,突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实践虽然是一种人带着自己的利益、意志、需求和价值认同进行的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目的在于改变和超越。人和环境、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是这种互动关系的完整体现。如马克思所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正是在这种实践活动中,才能达到了人与自然、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提纲》第七条,旧唯物主义没有看到,?宗教情感?是作为一定形式的人所天生的内在属性,因此单从宗教的?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批判宗教是不彻底的。在马克思看来,

人并不是一个抽象存在的、孤立的人的个体,?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是属于一个社会范畴、一定阶级的、具体的个人,也就是他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不过在我看来,?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是走向了唯物主义的极端了的,其否定了个人思想在宗教发展的重要性。就如我在提纲六的阐述中说过,?一切东西,或多或少是有关联的。?但是总和的意义在我理解看来变得单一化了。可以说大部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不能否定仍有一小部分与社会关系的关联并无太大。宗教确实是社会的产物,但其中必定有一些抽象的个人是社会形式边缘的。个人绝对与社会相关,并不否认。但是由个人所体现的思想独立性完全是脱离社会关系,仅与唯物现实所关联。

关于《提纲》八、九条,要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好的评价与理解,第一步必然是肯定实践在生活中的体现与重要性。实践是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如果只是从纸上谈兵去了解或者所谓探索都是无用的。所有的解决方案都是在实践中去探索获得的。 马克思的这一提议得到大众的肯定是有目共睹的,之所以会持赞成态度,是因为所有的真理往往不是在口头上或者凭空猜想中产生的,而是在一次次实际行动中积累过程收集经验得到我们所需要的最真实的答案。正所谓实事求是,从真实出发去探索一切真实也就是这个道理。从一切真实出发,或许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合理,各种各样我们自己都想不透的问题,环境的因素不

搜索更多关于: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非宗教就可以概括的。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像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他的世俗基础.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因为,世俗的基础使自己和自己本身分离,并使自己转入云霄,成为一个独立王国,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他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应该消灭矛盾,解决矛盾,用革命的暴力的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提纲》第六条,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规定,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著名论断,为历史唯物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费尔巴哈的说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将自己陷入到了矛盾之中。宗教此类思想活动看似可以脱离唯物主义去进行思考、发展,并且个人思想的传授及变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