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组长:龚睿中 组员:刘婷薇、郭富娅、曾禹豪、黄文金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著作背景,并仔细研读其内容,虽然大家知识有限,并不能通彻地理解该文献的一些具体内容与其他文献之间的联系,以至于很多地方读得云里雾里,但是在研读过程中,大家对产生的疑问积极讨论、思考,使得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也许我们无法十全十美的解读它,但意义仍非凡。我们不禁对这样一个天才发出赞叹,也许有的世界观在我们看来是正常的,可是在他的时期,特别是创作的时期,这样的世界就在他的心中萌芽,他就像是个创世者,创造了这个世界的新世界观。这样的比喻是不恰当的,我们认为他并不是神明,他并不能创造这一切,可是他却有超人的智慧和敏锐的视觉,能够发现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更加本质的规律。他很高,他站的很高,所以看到了我们看不到的东西,然后用我们能听懂的形态将其展现出来。而这篇《提纲》并不是其正式发表的著作,他在写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这会被我们发行传颂。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他在探索这个世界,在不断攀登高处的过程中的一些笔记,也许是怕自己的灵机一动会忘掉,实际上却成为了我们愿意印在书上永不忘却的痕迹。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于布鲁塞尔写在他的1844-1847年笔记本中的笔记,笔记上端写着:1.关于费尔巴哈。恩格斯指出,?这是匆匆写成的供以后研究用的笔记,
根本没有打算付印。但是它作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非常宝贵的。
按照顺序来研读,首先得了解关于唯物主义得一些基本知识。狭义上的旧唯物主义就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叫机械唯物主义。它承认物质第一性,这是唯物主义的。但认为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这又是机械的或形而上学的。时间和空间不是事物的储藏所,而是运动着的事物的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同事物是不可分割的,不是储藏与被储藏的关系,不是大与小的关系。把它们分割开来,就是把它们当作彼此孤立存在的东西,所以说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而马克思在《提纲》中即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是一种畸形的唯物主义,并清晰地指出其缺点。 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深刻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在于不懂得革
命实践的意义。由于我们对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本身了解程度不高,在查阅资料和文献过程中,对比两者的优缺点发现了以下特点。
1.揭露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
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都主张思维是存在的反映。但是在思维如何反映存在问题上,二者就有根本区别了。旧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只是直观的、被动的、消极的,就像照镜子一样;辩证唯物论认为,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革命的、能动的,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事物只有纳入实践的范围,才能成为人们认识的对象。 2.批判唯心论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歪曲:
旧唯物论抛弃了革命的实践,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唯心论则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抽象地发展了,把本来在一定物质条件基础上,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意识无限夸大,使之成为脱离物质条件和实践活动的东西,并把它看成是世界的创造者。唯心论之所以会抽象地发展人们的能动作用,从认识论上来讲,是他们同旧唯物论一样,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他们只把人的能动性看成是意识的精神活动,而不是看作实践活动,也不知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受实践的检验,离开了实践就谈不上能动性。 3.分析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
费尔巴哈并不否认实践这个概念,但他所说的实践与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有本质区别的。他把实践看作是吃吃喝喝、人与
人之间琐碎的交往、小商人经商谋利之类的活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这里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就是指革命的实践活动。由于费尔巴哈脱离阶级斗争的实践,他片面地强调?理论的批判?,拒绝?实践的批判?,根本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活动的意义。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段话的分析有一定的深度,在查阅资料后我们得知:这里所说的?思维的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的一个哲学术语。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自在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现象?,这就是康德所谓的?思维的此岸性?。至于?自在之物?自身,则是人的思维所达不到的,是?彼岸的?。人的思维只能停留在?现象?的此岸,而不能达到彼岸,也就是说,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马克思是辩证唯物论的可知论者,在马克思看来,根本没有什么不可认识的彼岸世界。他在这里借用?思维的此岸性?一词,是与?思维的真理性?、?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是一个意思,都是指人的这种认识是符合客观存在的,是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因而都应该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