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浅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哭与笑

浅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哭与笑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6 13:25:48

浅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哭与笑

兖州一中 孙蕊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代表着《红楼梦》悲剧性的主要风格和基本色彩,但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它的风格、色彩绝不是单调的而是丰富多彩的。读罢《红楼梦》,便可以知道它并非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其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喜剧色彩。

一、主色调——悲——主要来自于贾宝玉、林黛玉(主人公)的爱情故事。 悲与哭相联,而哭自然离不开眼泪。关于宝黛的爱情悲剧,要先从一段富有神奇色彩的“木石前盟”说起。黛玉前身本是西方灵 岸河上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 。只因由宝玉前身幻化成的神瑛侍者以甘露每日灌溉,慢慢地才修成人形女体。这棵绛 珠仙草无以为报,只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由此可见,黛玉生来就是要“还泪”的。林黛玉生魂名曰:绛 珠。此二字是她一生“血泪”凝就,眼中流出的泪是水,心底流出的泪是血,血总是浓于水的。“绛珠”是对黛玉将生命与灵魂全交付与爱情的精当概括。

一首《枉凝眉》说得透彻:“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情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情缘,如何心事终成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木石前 盟”就像一支交响乐的第一个音符一样,定下了绛珠仙子的那悲剧性格的基调,于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人间多了个痴情女。宝玉常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那么这水对于黛玉来说便是泪。她整日“无事闲 坐,不是愁眉,便是长叹,且好端端地,不知为着什么,常常便是泪不干的,并且她的眼泪越流越少起来,终落得“泪干春尽花憔悴”。她是因泪而生,泪尽而夭,正应合了那个还泪的神话,也正是这泪中所含的千般愁怨,万种情丝,编织出“独倚花锄泪暗洒”“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潇湘妃子这一永恒的形象。

联系古诗的鉴赏技巧,分析人物情感总离不开意象的问题,谈谈黛玉心情悲伤时周围的意象。

(1)“雨”——黛玉爱流泪,循此以观,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雨”的意象,以潇湘馆内为多。雨不仅以自然意象的身份韵和着黛玉凄寒孤寂下的心情,雨还是上天对超凡拔俗的人间灵魂倾诉情爱、盎现性灵之举 的一种感应,人间泣声不断,泪雨涟涟,上天便寒风习习,冷雨潇潇。雨水像是上天的眼泪,当上天俯视作践女性、泯灭真情的世界,发现还有血泪成河的凄艳之情存在时,禁不住潸然泪下,于是潇湘馆内便常常春雨凄凄,秋霖脉脉。窗外天之沔,窗内人之泪,天与人默相应和。 (2)潇湘馆内为何有千百竿翠竹?那是为了印证林黛玉的斑斑血泪。

(3)潇湘馆后院内又为何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因为梨花带雨的意象宛如黛玉珠泪盈盈,而雨滴芭蕉的声音更显黛玉悲情戚戚。“雨声”这一听觉意象与“滴泪”这一视觉意象的组合,透射出黛玉心底哀怨无极,天与同泣的意蕴。

哭虽然只是一种情态,但它不仅表现了人与人之间悲伤的情感,而且还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刻画人物,深化主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黛玉之哭——在共同叛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达到心灵默契的程度

如第34回宝玉挨打之后,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说前情 ,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悲切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正是黛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仔细一认,只见她两个眼睛肿得像桃儿一般,满目泪光,不是黛玉,又是哪个?此时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 ,然而越是这种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利害。心中虽有千言万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 ,半天才抽抽噎噎地说:“你可都改了吧!“

成功的作品,主要体现在精妙的细节描写里,(联系孔乙已“排”出九文大钱的细节)宝玉遭鞭打,黛玉以泪控视这个场景,可称是成功的细节描写的范例,那时,尽管荣、宁二府探视宝玉的人纷至沓来,可都是一派“花胡哨”,唯有黛玉与众不同,她是悄悄来的,当她来到怡红院前,一双眼哭得已像桃儿一般,可见,她在无人看见的情况下已哭得很久了。而来到怡红院时,反而哭不出声来,更说不出来,由于宝黛的关系非同一般,由于黛玉的性格、体质与众不同,又由于她所处的那个环境,因此,她的哭声在不同的情况下,显出了“同”中之“异”来。黛玉以泪探视,宝玉表示“你放心”,这表明在共同叛逆封建

1

礼教和封建制度方面二人已达到心灵默契的程度。

(二)贾珍之哭——以哭揭丑,对贾府盛世掩盖下的腐朽进行曝光

《红楼梦》第13回写秦可卿之死,贾珍哭的泪人一般,正和贾代儒说道:“全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了起来。

作者以精妙的传神之笔,非常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可见其悲痛之深,哭是悲痛宣泄的情状,人们常用“如丧考妣”作比喻,说明在家庭中死了父母是最让人悲痛的,可是对贾珍来说,并非死了父母,而是死了儿媳,却如此悲痛,实属一种怪现象,令人费解。对此,人们不仅感到滑稽,而且感到可疑,贾珍与儿媳之间的秘密就成了一个谜,那么谜底究竟在哪里?据小说第5回的判词,判词上的画及[好事终]曲子,还有焦大的醉骂和脂砚斋等人的批语,原来小说是写可卿和公公贾珍有奸情,被丫环撞破,因而上吊自尽的。由此可知,贾珍与可卿有暖味关系。作者在可卿的死这一重大事件中,为贾珍哭 可卿种种不堪之情状写下浓重的一笔。其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很明显,不是在于引起读者什么共鸣,而是以哭揭丑,对“诗礼 簪缨”之族的虚伪外表掩饰下充满荒淫无耻的丑事进行曝光。 二、千姿百态的笑

哭,作为人 内在的感情 的一种外露,也正和人的说话一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深深地打着各种不同人的印记,一切优秀的成功作品可以把生活中的已经够丰富的东西加以集中提炼,创造出比实际生活更美的图画来。《红楼梦》中对人物笑貌的描写就是如此,在这座悲剧的殿堂里时时回荡着笑声,处处闪现出笑脸。

《红楼梦》中写到哭的地方可以说数也数不清,除了一般地写到“笑道”“笑说”外, 它还勾画了各种人的各种笑貌。据不完全统计,竟写了五、六十种笑貌,诸如“嘻嘻笑”、“呵呵笑”、“冷笑”、“陪笑”、“眉开眼笑”、“哄然大笑”、“抿着嘴笑”、“咬着帕子笑”、“摇着头笑”、“失声笑”、“假意含笑”及笑打、笑倒、笑软、 笑得喘不过气来,真是世人原有万般笑。

当然重要的还不在描写人物笑貌之多,而在摹写人物笑貌之妙,就如同《红楼梦》写人物对话的巧妙,能使读者“闻其声而知其人”一样,小说写人物的笑貌也首先注意了各种不同的人的身分性格,使笑符合人物的个性和特定的环境。

如林黛玉,小说描绘的就是她“抿着嘴笑”和“嘴里咬着手帕笑”,这可以说是黛玉这个体弱贵族小姐的习惯性笑貌,而作为一个两面三刀的大族少妇的凤姐,她最具特点的笑,则是“满脸是笑”,“假意含笑”和“似笑非笑”。

再如湘云“大说大笑”确是个“憨小姐”之笑;袭人的“点头冷笑”,实在符合她那个“贤袭人”的称号,平儿的“指着鼻子晃着头笑”,完全切合她“俏平儿”的身分。可见每个人的笑都有其鲜明的个性,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把凤姐的笑移到黛玉上,那黛玉还是黛玉吗? (一)黛玉之笑

由于黛玉寄人篱下的身世,孤标傲世的性格,以及她对爱情执着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叛逆,使她承受了重重压力,因而她的笑常常用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她最爱“冷笑”,当她的尊严受到侵犯时她以冷笑抗衡,当她怀疑宝玉的忠贞时,她以冷笑相讥,作者抓住她这一特点作了反复描写,使冷笑成了刻画她悲剧性格和心灵世界的一个重要细节。但由于作者掌握了黛玉性格的辩证 逻辑,所以在写她“冷笑”的同时,又写出了她的种种笑貌,如“抿着嘴笑”,“咬着绢子羞涩的笑”,还有她“开朗的笑”。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开朗、纵情的笑不多见,她笑的最开朗的时候是第42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音”一节中,这时的黛玉一洗往日的忧愁与哀怨,完全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女,她一时嘲笑刘姥姥,一时取笑惜春 ,一时又含笑与宝钗逗趣,她笑的那么开朗、那么畅快!充满了青春的热情与活力,作者不仅写出了林黛玉笑的转变,而且还提供了引起她这种转变的心理依据,作者有意把“潇湘子雅谑补余音”安排在”蘅芜君兰言解疑语”之后 ,这样便通过黛玉的欢笑合理地表现了她与宝钗互剖兰心,消除芥蒂后那种愉快、轻松的心境,显得水到渠成、天衣无缝。 (二)宝钗之笑

薛宝钗是一个出身名门而又善藏愚守拙的贵族少女,她的笑与别人不同,往往没有十分强烈的感情色彩,

2

她很少冷笑,因为她温柔敦厚;她也决不大笑,因为她稳重平和,她常抿着嘴笑,悄悄地笑,那是她这一类少女固有的羞怯,她又常常“摇头而笑”“笑着摆手”,那只是她在奉行自己“藏愚守拙”的处世准则,这种种笑正是宝钗性格气质的写照。

特殊的笑:作为封建淑女的典型,宝钗是很少冷笑的,但在第30回中,我们却听到了她的冷笑,那是因为宝玉把她比作杨贵妃,书中写到: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了两声,说道:“我倒象杨妃,只是没有一个好哥哥可以作得杨国忠的!”

从封建思想看,自古人们信奉“红颜祸水”,一个杨贵妃使盛唐走向衰落,使唐明皇不理朝政,祸国鞅民,所以无论杨贵妃多么漂亮,她总是为人所不齿的。宝玉造次地把宝钗比作杨妃,这对这个“四德俱全”的封建淑女来说,无疑是个莫大的侮辱,所以她不由地大怒,然而她的端庄持重,又使她在盛怒之下,没有立即发作,而只是“冷笑”了两声,这两声“冷笑”使她既不失淑女风范,又能有效地发泄恼怒,有力地嘲讽宝玉,确实两得其宜!这里,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她的内心活动,然而她的脸红、冷笑,以及“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的矛盾心理,却微妙地揭示了宝钗这一瞬间感情上的动荡变化,因而宝钗这两声冷笑就有了一定的心理深度。 可见,《红楼梦》在以笑写人的艺术上作了更深入的开拓,它善于挖掘出笑的心理内涵,通过笑刻画人物的情感状态,把笑的描写同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用以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三、哭与笑的交错、结合

《林黛玉进贾府》——在哭与笑的交错中突出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以王熙凤为代表。

哭与笑的结合最深刻的是第96回“泄机关颦儿迷本性”到98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中的三种笑与三种哭。

(1)黛玉自从听了傻大姐的话,直至于死,没有一次哭,一直是笑、笑、笑,这是泪已还尽,痛恨宝玉,痛恨贾母、王夫人,痛恨人间的笑。

(2)宝玉自黛玉前来永诀,直至揭开宝钗的盖头也一直是笑、笑、笑,这是受愚弄、作牺牲,不自知其可悲的笑。

(3)至于贾母、凤姐,也是在笑,这里刽子手的狰狞得意的笑。这场惨痛无比的悲剧就是在这一片笑声中演出的。——(反衬)

在这三种笑声之后,又传来了三种哭声:(1)宝玉、紫娟、李纨三人哭黛玉,尽管性质和程度各不相同,但都是“真哭”。(2)贾母、王夫人的哭,是虚伪、残忍的哭;(3)而宝钗哭黛玉,则与以上两种都不同,另是一种复杂心情的哭。

三种笑,三种哭,把一个悲剧结局写到这样丰富深刻的程度,特别是以笑声为主来写,更起到反衬的效果,愈是一片笑声,愈见其惨痛,真可谓“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了。 作者曾自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以痴情历十年之辛苦而写成此书,字字是血,行行是泪。单拿《红楼梦》中的哭与笑来看,曹雪芹为了摹写它们,不知在生活中观察了多少人的哭与笑,才把他笔下人物的哭态与笑姿写得如此摇曳多姿,淋漓尽致。

如果大家想更多的欣赏《红楼梦》中哭与笑的肖像,聆听《红楼梦》里哭与笑的乐曲,请再仔细读一读《红楼梦》吧,每读一遍,你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

搜索更多关于: 浅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哭与笑 的文档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浅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哭与笑 兖州一中 孙蕊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代表着《红楼梦》悲剧性的主要风格和基本色彩,但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它的风格、色彩绝不是单调的而是丰富多彩的。读罢《红楼梦》,便可以知道它并非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其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喜剧色彩。 一、主色调——悲——主要来自于贾宝玉、林黛玉(主人公)的爱情故事。 悲与哭相联,而哭自然离不开眼泪。关于宝黛的爱情悲剧,要先从一段富有神奇色彩的“木石前盟”说起。黛玉前身本是西方灵 岸河上三生石畔上的一棵绛珠仙草 。只因由宝玉前身幻化成的神瑛侍者以甘露每日灌溉,慢慢地才修成人形女体。这棵绛 珠仙草无以为报,只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若下世为人,我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