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步步高高中数学 步步高选修2-2 第二章2.1.2
解析 由于函数f(x)=sin(x2+1)不是正弦函数.故小前提不正确.
4.“所有金属都能导电,铁是金属,所以铁能导电”这种推理属于( ) A.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 答案 A
解析 “所有金属都能导电”及“铁是金属”均为前提,得出“铁能导电”的结论,满足演绎推理的定义.
5.有一个“三段论”推理是这样的:对于可导函数f(x),如果f′(x0)=0,那么x=x0是函数f(x)的极值点.因为函数f(x)=x3在x=0处的导数值f′(0)=0,所以x=0是函数f(x)=x3的极值点.以上推理中( ) A.大前提错误 C.推理形式错误 答案 A
解析 可导函数在某点处的导数为0,不一定能得到函数的极值点,因此大前提错误. 6.已知三条不重合的直线m、n、l,两个不重合的平面α、β,有下列命题: ①若m∥n,n?α,则m∥α; ②若l⊥α,m⊥β且l∥m,则α∥β; ③若m?α,n?α,m∥β,n∥β,则α∥β; ④若α⊥β,α∩β=m,n?β,n⊥m,则n⊥α. 其中正确的命题个数是( ) A.1 B.2 C.3 D.4 答案 B
解析 ①中,m还可能在平面α内,①错误;②正确;③中,m与n相交时才成立,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二、填空题
7.如图,将边长分别为1,2,3的正八边形叠放在一起,同一边上的相邻珠子之间的距离为1,若以此方式再放置边长为4,5,6,…,10的正八边形,则这10个正八边形镶嵌的珠子总数是________.
B.小前提错误 D.结论正确 B.类比推理 D.归纳推理
答案 341
解析 边长为1,2,3,…,10的正八边形叠放在一起,则各个正八边形上的珠子数分别为
9
8,2×8,3×8,…,10×8,其中,有3个珠子被重复计算了10次,有2个珠子被重复计算了9次,有2个珠子被重复计算了8次,有2个珠子被重复计算了7次,有2个珠子被重复计算了6次,……,有2个珠子被重复计算了1次,故不同的珠子总数为(8+2×8+3×8+…8×9?+10×8)-(3×9+2×8+2×7+2×6+…+2×1)=440-?27+2×=341,故所求总数
2??为341.
8.在求函数y=log2x-2的定义域时,第一步推理中大前提是当a有意义时,a≥0;小前提是log2x-2有意义;结论是________. 答案 y=log2x-2的定义域是[4,+∞) 解析 由大前提知log2x-2≥0,解得x≥4.
9.三段论式推理是演绎推理的主要形式,“函数f(x)=2x+5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这个推理所省略的大前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
x2+1
10.关于函数f(x)=lg (x≠0),有下列命题:
|x|
①其图象关于y轴对称;②当x>0时,f(x)是增函数;当x<0时,f(x)为减函数;③f(x)的最小值是lg 2;④当-1
解析 显然f(-x)=f(x),
∴f(x)为偶函数,其图象关于y轴对称. x2+11
当x>0时,f(x)=lg =lg(x+). xx
1
设g(x)=x+,可知其在(0,1)上是减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
x∴f(x)在(0,1)上是减函数,在(1,+∞)上是增函数. f(x)min=f(1)=lg 2.
∵f(x)为偶函数,∴f(x)在(-1,0)上是增函数. 三、解答题
11.设m为实数,利用三段论求证方程x2-2mx+m-1=0有两个相异实根.
证明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若Δ=b2-4ac>0,则方程有两个相异实根.(大前提) 方程x2-2mx+m-1=0中,Δ=(-2m)2-4(m-1)=(2m-1)2+3>0,(小前提) 所以方程x2-2mx+m-1=0有两个相异实根.(结论)
12.证明函数f(x)=x3+x在R上是增函数,并指出证明过程中运用的“三段论”.
证明 已知函数f(x),对于任意x1,x2∈D,若x1<x2,均有f(x1)<f(x2),则f(x)在区间D上
10
是增函数.(大前提)
任取x1,x2∈(-∞,+∞),且x1<x2,
3332
则f(x1)-f(x2)=(x3(x21+x1)-(x2+x2)=x1-x2+(x1-x2)=(x1-x2)·1+x2+x1x2+1)
13?. x1+x2?2+x2+1=(x1-x2)??22?4?
??
∵x1<x2,∴x1-x2<0. 13
x1+x2?2+x2又∵?2?42+1>0, ?
∴f(x1)-f(x2)<0, 即f(x1)<f(x2),(小前提) ∴函数f(x)=x3+x在R上是增函数.(结论)
13.S为△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A⊥平面ABC,平面SAB⊥平面SBC.求证:AB⊥BC. 证明 如图,作AE⊥SB于E.
∵平面SAB⊥平面SBC, 平面SAB∩平面SBC=SB, AE?平面SAB. ∴AE⊥平面SBC. 又BC?平面SBC.
∴AE⊥BC.又∵SA⊥平面ABC, ∴SA⊥BC.
∵SA∩AE=A,SA?平面SAB,AE?平面SAB, ∴BC⊥平面SAB.
∵AB?平面SAB,∴AB⊥BC.
11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