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意义。
2. 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思想主张。
3.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 。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 ,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教育和学术上:由贵族垄断局面被打破, 讲学出现,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这些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形成“ ”的局面。
2.概况:
道家学派的 和 ;儒家学派的 、孟子和 ;墨家学派的 ;法家学派的 、韩非子等等。
3.意义:
(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 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 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
(1)历史地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春秋晚期创立儒家学派,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被后人尊称为“ ”。
(2)思想主张:
①核心思想:“ ”。仁就是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在政治上:
A. 强调统治者要 ,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B. 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 ”。 (3)教育方面:
①首创私人讲学,主张“ ”,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②整理“六经”即:《诗》《 》《礼》《易》《乐》和《 》。
1
2. 孟子和荀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其中孟子有“亚圣”之称。 (2)思想主张:
①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 ”。
②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 ”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在伦理观上提出“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3)影响:
他们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 道家:
(1)创始人:春秋晚期的 。 思想主张:
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 ”。
②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 ”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③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继承和发展者:战国时期的 。
思想主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 的。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 法家:
(1)集大成者:战国末期的 。
(2)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君主要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 。
(3)影响: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 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合作探究】
1、(2013年江苏高考21题)(12分)
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2、(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2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3、材料: 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开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
根据材料,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巩固练习】
1.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2008·上海高考)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3、以下言论对应的学派依次是
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A.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C.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B.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D.道家、法家、墨家、儒家
——王淑臣 《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③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4、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想主张是
A.仁者爱人 B.忠恕之道 C.克己复礼
D.中庸之道
6、《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3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5、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思
7、右图是宋代建筑的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类似的老子像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不下百处。 其原因是:
A.老子须髯飘飘,符合古代美男子的标准
B.老子做官的时候,造福八方,被人们感激、供奉 C.孔子向老子问礼,所以,老子被誉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D.老子道德高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8、“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统治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者的默认”所反映的思想与下列思想主张相吻合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C.兼相爱、交相利 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10、以下是著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评价,其中属于评价老子及其道家学说
的是
A.崇功利,尚干涉,巩固君权,抑制民权。(苏渊雷)
B.人对自然只能任(顺从) 和法(效法),不能违背它。(范文澜) C.同情公室,反对私门,一味开倒车。(郭沫若)
D.其思想深信政府万能,而不承认人类个性之神圣。(梁启超)
11、著名历史学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一文中写道:“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
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下列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天行有常” C.“天人感应” D.“存天理,灭人欲” 12、 “文王(商朝末年周国统治者)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西周时的诸侯)行仁义而丧其国,是
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C.墨子的“兼爱”思想 D.庄子的“齐物”观点 13.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
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14、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
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 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4
时,还证明
了儒家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这里说的“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
B.“民贵君轻”,统治者应当实行“仁政” D.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9、(10年山东卷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