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卷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业区的市,④御街两旁“许开设店铺。市人买卖其间”。文中表述序号不符合史实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宋朝商业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②中店铺与居民住宅分开设立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大街几乎随处可见以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开设店铺。市人买卖其间”,CD符合宋朝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19.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答案】(1)宋太宗: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2)原因:“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信息“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可知,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由材料信息“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可知,宋太祖策划了兵变。 第(2)问,“原因”,由材料“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晦”可知,陈桥兵变无法隐瞒;“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可知,宋太宗在宣扬宋太祖的忠义;“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说明宋太宗通过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了兵变的性质;宋太宗最终目的是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元明清时期
20.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虚。但阁臣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由此可以推断 A. 阁臣位高权重,权力可比肩宰相 B. 内阁辅助朝政,且便于皇帝控制 C. 内阁统筹政务,可统领六部官员 D. 阁臣深受信赖,可裁决军国大事 【答案】B
【解析】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说明内阁辅助朝政,阁臣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便于皇帝控制,故B正确;根据“阁臣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并结合所学可知,阁臣的权力大小源于皇帝的信任,内阁并非正规的中央机构,故A错误;内阁并非正规的中央机构,不能统领六部官员,排除C;内阁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有权草拟诏敕,但最终决策权在于皇帝的批红,决策权在皇帝手中,D错误。
21.有学者指出,“明清两个王朝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了传续几千年的宰相体制,而有皇帝自己直接负责政务的处理,直接统辖行政部门。虽然明朝有 ,清朝有 ,但从制度上来说,他们都是皇帝临时性的秘书班子,是宰相制度不完全的补偿。” A. 内阁军机处 B. 内阁议政王会议 C. 通政司南书房
D. 中朝二府三司制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设立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从制度上来说,他们都是皇帝临时性的秘书班子,是宰相制度不完全的补偿,故A正确;议政王会议是清初议政王、议政大臣共同决定军国大事的一种重要形式,并非皇帝临时性的秘书班子,排除B;明代始设 “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并非皇帝临时性的秘书班子,排除C;西汉设立中朝,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22.为避免地方文书传递过程中耗时、易泄密等问题,清康熙年间出现了奏折。作为部分官员单独向皇帝呈送的密封报告,由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奏折在传递过程中,无中转和收发环节,并最终成为清代官方文书的主要形式。上述资料可以说明奏折 A. 不利于皇帝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B. 加强君主对官僚和地方的控制 C. 取代了内阁的票拟和批红制度 D. 只属于皇帝与官员【答案】B
【解析】根据“作为部分官员单独向皇帝呈送
私人通信
奏折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对官僚和地方的控制,故B正确;奏折是秘密进
行的,可以使皇帝通过这种渠道获得更多的信息,A错误;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最终成为清代官方文书的主要形式”可知,奏折并非只属于皇帝与官员的私人通信,排除D。
23.明清东南沿海一带城镇郊区的农民,日益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如福建和广东两省的甘蔗,约占全国9/10,泉州一代农民,“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在广东东莞、番禺、增
城和阳春出现了“蔗田几与稻田等”的现象。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明清某些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 B. 明清开埠通商刺激了农民商品化经营 C. 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 D. 明清经济作物构成了国家赋税的来源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从事商业性的农业经营增多,福建和广东两
的的密封报告,由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可知,
省的甘蔗,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说明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商品化经营区域,故A正确;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有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B错误;烟草是由美洲传入我国的,材料反映广东、广西和江西各地种植烟草也很多,不能说明美洲传入作物是当时主要的经济作物,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国家赋税的来源的信息,排除D。
24.明隆庆皇帝在位期间采纳臣僚“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的建议,“易私贩而为公贩,议止通东西二洋,不得(通)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许。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一言论折射出该时期 ①明朝海禁政策出现松动 ②沿海形势得以稳定 ③百姓普遍出海进行贸易 ④贸易最远可达非洲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可知,明朝海禁政策出现松动,①正确;根据“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可知,沿海形势得以稳定,②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百姓普遍出海进行贸易,排除③;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贸易最远可达非洲,排除④;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5.《马可波罗行记》(简称《行记》)向西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并引发了海外探险,推动了中西交流。然而关于马可波罗是否到过中国,中外史学界争论已久。下表是两派争论情况简表。阅读两派的观点,提炼双方学者分析的角度。 角度 怀疑论者 《行记》没有记载中国关于当时宫廷的奢华、南方城市的繁代表性事物如:印刷术、汉1. 字、长城、茶、筷子、缠足品更为详细、生动 等 荣、市场的活跃,比任何汉文史料和外文作肯定论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