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北京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试卷历史试题(word解析版)
北京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复习试卷(中国古代史)
先秦时期
1.清代《清经解》中提到:“古之时诸侯之嫡长为世子,嗣为诸侯,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 之法”,“——”应为 A. 分封 B. 大宗小宗 C. 禅让 D. 皇帝 【答案】B
【解析】古之时诸侯之嫡长为世子,嗣为诸侯,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即宗法制度,其目的是协调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的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统治,故B正确;分封制是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无法体现“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排除A;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制度,秦始皇开始创立皇帝制度,CD均不能解决“其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排除。
2.学者们普遍认为春秋以前政府实行了工商食官政策。下列史料能够支撑这一观点的是 A. 士农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 B. 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一种刑罚)左趾 C. 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 D. 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 【答案】D
【解析】“工商食官”制度是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反映了官营手工业,故D正确;“士农商家受田,五口乃当农夫一人”反映士农商受田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A;B反映的是盐铁专卖的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徙天下富豪于咸阳十二万户”是秦始皇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排除C。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3.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 《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 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 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使用的时候要相谨慎,故C项正确;A只是对文学作品使用史料的介绍;年代相近也可能导致历史记述不同,与“最能说明”不符,故B项错误;石刻与文献两者相互矛盾,未能“形成证据链印证”,故D项错误。
4.【加试题】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A. 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 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 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 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答案】C
【解析】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多方面搜集史料,多种史料相互印证,更有可能确定其真伪,与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无关,故A的表达错误而C的判断是正确的,所以排除A而选C;历史诠释应该坚守客观立场,但是没法避免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影响,故B表述错误;历史学家包括历史记录的编撰者和历史材料的研究者,其主要任务是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并对之进行合理的解释,故D的说法错误。
5.《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 记载的真实性 B. 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 修撰的政治性 D. 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学素养,考查影响史书编著的因素。从材料反映的不同时期修撰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增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出官修史书的政治性。故答案为C项。官修史书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不能保证记载的真实性和对历史评价的公正性,排除A、B两项;解释历史受主观因素影响大,D项结论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6.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 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C.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项历史记载秉承还原历史真相为原则所以存在纯粹客观性,C项与事实不符,D项最贴近题意。故选D。
7.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字是伯庸)”而到秦朝后,只有天子才能自称为“朕”。这一变化源于秦朝建立的 A. 皇帝制度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题干中的变化源于秦朝建立的皇帝制度,故选A;三公九卿制与只有天子才能自称为“朕”没有关系,排除B;分封制、郡县制都是地方管理制度,与“只有皇帝才能自称为‘朕’”无关,排除CD。
8.“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由此可推断
B. 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D.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这条驰道修建的目的是 A. 快速防御北方匈奴入侵 B. 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 C. 开拓疆土征服南方百越 D.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根据“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可知,驰道是秦朝的主要交通框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D正确;快速防御北方匈奴入侵,不能说明驰道“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的原因,排除A;保证蜀地物资供应中央,不能说明驰道“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的原因,排除B;驰道修建是国内的事,不能扩展疆域,排除D。
9.下图描述了我国古代某一史事,下列描述与该事件相符的是
A.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B.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C.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D. 燕军攻金陵,江山易主。 【答案】B
【解析】根据“汉军”“叛军”“叛军败退”“长安”“诸王封邑”,结合所学可知,西汉的都城是长安,西汉出现七国治乱,叛军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最后,汉景
帝平定了七国治乱,故B正确;秦朝的都城市咸阳,不符合题意,排除A;C反映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的景象,唐朝没有诸侯王,排除C;D反映的是明朝的靖难之役,当时明朝的都城是南京,不符合题意,排除D。
10.史载,西汉“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的原因包括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