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考2015马哲练习题(修改版)
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的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东西。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本质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社会中人与人的一切现实联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这已为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发展所证明。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一个网结,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强调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来观察和处理发展中的问题,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的的贯彻、应用和具体体现。 五、材料解析题
【材料1】: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尚书》中就有:“协和万邦”的说法,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司马迁说:“合和万国”,孔子说:“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
【材料2】:“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请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用矛盾学说分析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思想的合理性与片面性。 (2)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的矛盾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意义。 答案要点:
(1)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就是斗争性,统一就是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相互制约,不可分割。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矛盾学说,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我国历史上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着重强调矛盾双方的和谐统一,百姓安居乐业,这对促进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这一思想掩盖阶级对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主义制度下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
(2)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防止有些矛盾激化,而引发的政治冲突和社会动乱,促成事物向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方向转化。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这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9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C)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B)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 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A)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D)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C)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B)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9.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0.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C)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1.“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B)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2.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0
1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C)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1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D.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17.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D)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18.“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B)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9.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 A.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B.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0.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B)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C.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AC)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 B.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C.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ABC)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ABCD)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和标准 D.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ABCD)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CD)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11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E.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ABD)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ABD)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BCD)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10.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ABCD) A.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E.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克服了唯心论的认识论和旧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局限,真正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引起了认识论的革命。(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 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答:(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和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观的过程。(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3)认识不仅能反应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3、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的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答:(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3)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使理性认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4、如何正确认识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答:真理与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是对立的统一。
(1)真理与价值的区别: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之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2)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第一,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第二,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3)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