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考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答:文章写往昔香市热闹情景采用场面描写方法:先总写一句,概括香市的主要内容。依次写庙前、庙内和声音三个层次,层次十分清楚。
4.为什么说作者在描述重兴香市冷落情景时采用了反衬手法?
答:写重兴香市的冷落情景采用反衬手法:重兴香市中的武术班,技艺比往昔香市的杂耍高明得多,票价也极低,但看的人很少,这就更加鲜明地反衬出重兴香市的冷落。 5.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说明了什么?
答:文章开头说往昔香市的主角是农民,结尾说重兴香市是由镇上的小商人发起,农民差不多没有来,这一今昔香市主角的转移,充分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凋敞及其对市镇的影响,从而也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爱尔克的灯光》
1.概括作者由“长宜子孙”四个字所引发的思想感情。
答: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索:祖辈们所安排的囿于家庭和礼教的“平坦而舒适”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窒息青春和生命的死路,只有冲破旧家庭、旧礼教,到“广大的世界中去”,才是一条光明之路。这里所表现的作者对封建家庭和封建礼教的彻底否定,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2.说明文中出现的三种灯光的象征意蕴。
答:文中写到的三种灯光,都包含着深邃的象征意蕴:故居大门内亮起的昏暗灯光,是旧家庭、旧礼教走向没落、崩溃的象征;爱尔克的灯光,象征着旧生活的悲剧和希望的破灭;“我的心灵的灯”,则是作者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理想的追求的象征。 3.以“灯光”为线索,简要说明文章的内容脉络。
答:“灯光”不仅使文章充满了诗意,而且是统贯全文的线索。三种灯光的依次闪现,体现着作者的思绪和感情的逐层推进,标志着文章思想内容的不断深化:由看到旧家庭、旧礼教的败落,到揭露和抨击它的罪恶,再到指出新的生活道路,这正是全文的内容发展脉络。
4.姐姐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答:对姐姐悲剧的回忆,暴露了封建家庭、封建礼教窒息青春和生命的罪恶。 《纪念傅雷》
1.本文写出了傅雷怎样的个性特征?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答:(1)本文通过对几十年与傅雷交往过程的记叙,突出了傅雷具有儒家浩然之气的刚直品德。
(2)作者以客观冷静的笔墨,叙述了自己与傅雷生前交往的情谊,展现了傅雷独特的个性,深情地赞颂了像傅雷这样的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真理、刚直不屈的优秀品格。 2.本文作者将傅雷称为“刚者”,并在文章的结尾说:“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写此文不仅是怀念自己与傅雷的友谊,更是为了对傅雷的崇高品德表示深深的敬意,并希望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这才是对傅雷最好的纪念。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开头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的,这样把自己与傅雷几十年的交往、生活事情层次清楚地记叙出来。开头用了倒叙的叙述方法。从现在写起,非常符合生活的真实情况。 《哭小弟》
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一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答:(1)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一个“哭”字。
(2)作者始终围绕一个“哭”字把小弟的童年、工作、去世的往事、自己对小弟的伤悼之情、对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之情等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 2.举例说明文中的细节描写方法和侧面烘托手法。
答:细节描写如写小弟在冬天不怕生冻疮,用冷水洗脸,几笔就写出他活泼可爱的性格。侧面烘托如通过周围同志对小弟逝世的悲哀,他们赞扬小弟的信等。 3.文章结尾,作者由哭小弟延展为哭蒋筑英、罗健夫,这有何寓意?
答:小弟同蒋筑英、罗健夫一样都是“迟开而早谢”的无私奉献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长期奋斗抱病而终的无私奉献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作者对小弟的痛惜之情自然地也推及到这一批英年早逝的知识分子身上,对他们的奉献精神极为赞扬。表现出了作者关心祖国发展、关心祖国命运、关心为祖国发展而无私奉献的优秀知识分子命运的一腔热忱。 《都江堰》
1.本文一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将都江堰与长城对比?
答:长城历来被称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将二者对比,起到了反衬作用,更加突出都江堰造福后代、功在千秋的伟大。
2.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答:李冰是蜀郡守,他没有把权力当作捞取私利和更大政治名誉的基础,不像一般的封建官吏,因而作者说他“大愚”、“大拙”;但李冰为了治理四川的旱涝灾,为人民谋利益,他努力学习水利知识,总结出治水三字经和八字真言,设计修造了造福千秋万代的都江堰,因而作者又说他“大智”、“大巧”。
3.概括文中描绘都江堰水流部分的层次和内涵。
答:作者对都江堰水流的描绘,先写声音,再写作者的感觉,然后再写水流翻卷咆哮的壮观,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又饱含着“壮丽的驯顺”深刻寓意,发人深思。 《我与地坛》
1.作者通过哪几种方式表现母爱的深挚?请结合有关段落作简要说明。
答:作者通过3种方法来写母爱。一是行为描写。如写母亲每天送行伫望,但从不问什么;为寻找我在大园子走了许多路,找到我后,只要看见我就悄悄地离开;一时找不到我,就步履茫然且急迫。二是心理描写。母亲为了儿子,“整日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三是侧面烘托。反复抒写我对母亲的思念、难以遏制的痛悔,都烘托了母爱的动人的力量。 2.作品中哪些地方具有象征性意蕴? 答:作者运用了意在言外的象征手法。
(1)落笔地坛,却泼墨母爱,似不相干,其实对“我”来说,地坛和母亲都是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源泉,这在整体上就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2)叙述地坛的“历尽沧桑”、“荒芜但并不衰败”,让人联想到“我”艰难坎坷的人生道路和自强不屈的精神。
(3)描绘古园中那“谁也不能改变”的落日光辉、雨燕高歌、孩童脚印、苍劲古柏、夏雨秋风,则是“我”倔强“心魂”的象征性显现。
(4)特别是对与四季相应的多种事物的排比铺陈,则更是各种体验、多种心境、复杂人生、沧桑命运的多重类比和象征。这些地方,都像诗一样的寓意无穷。 3.说明作品第三部分中排比、类比、象征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作者把四季跟7类28种不同事物联系起来,表现了作者从他那独特处境和心绪出发对复杂的人生、沧桑命运的多种体验及复杂感触。春夏秋冬跟这28种事物的联系,既是排比又是类比又是象征,三者浑然一体,寓意含蓄、韵味深长。 《蚂蚁大战》
1.本文所描写的蚂蚁大战有何类比象征意义?
答:在蚂蚁大战的描写中,作者不时插入关于人类战争的历史事件,这就构成了蚂蚁大战与人类战争的类比,从而使蚂蚁大战成为人类战争的象征,凸现了文章的社会人生大义。
2.本文在场面描写方面有何特点?
答:在写作特点上,运用了场面描写方法。在场面描写中,作者又采取了以点带面的手法,着重描写红黑三个“武士”的生死鏖战,从而让人透过典型细部而通览全局,这是处理复杂场面的有效途径。
3.举例说明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特点。
答:本文写森林中的一场蚂蚁大战,观察细致,描写生动,联想丰富,议论精彩。梭罗保持着一颗童心,像儿童一样兴致勃勃、饶有趣味地观看蚂蚁缠斗。表现在不仅有场面的生动描写,而且又重点写了三只蚂蚁的搏斗情况(可参看课文第1、3、6自然段)。
第三单元 诗歌
《蒹葭》
1.说明这首诗的中心意象及其两种境况。
答:中心意象是“所谓伊人”,给人一种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的感觉。所以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伊人”指作者思念的情人,是一首恋歌;另一种认为“伊人”是隐居者,这是一首招贤诗。
2.诗中重章叠句的表现方式有何作用?
答:本诗采用的重章叠句形式,不仅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而且有层层递进、步步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蒹葭苍苍”到“凄凄”、“采采”,意思都是青苍一片,十分茂密,但声情却愈转愈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白露为霜”到“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著;“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体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雉觅。虽然只是换了几个字,但其间微妙的变化和幽深的意蕴却十分耐人寻味。 3.为什么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意境朦胧、含蕴不尽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可以说这是一曲怀念情人的恋歌,“伊人”指意中人。但诗中“伊人”飘忽不定,幻象丛生,给人以扑朔迷离、悠渺难测之感,引人遐想。于是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指隐居的贤者。如果把“在水一方”视作一种象征,那么这首诗就涵容了世间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这样,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现的失望等心灵的失落,也都可能从《蒹葭》的意境中得到回应。 《湘夫人》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