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毛概作业(改革开放30年,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
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而今年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的体育健儿更是一举夺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具金牌榜第一的骄人成绩。 改革开放的30年,是辉煌的30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努力把自己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将来用我们的双手建设伟大的祖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更加强大,更加美好。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妈妈曾告诉我,上世纪七十年代,她在村中上小学时,教学设备相当落后,每当淡青色的炊烟升起,吊在院中屋椽下的小钟被铁锤敲响,声音单调、脆亮、余音悠长?? 。惊飞起校园树木上的晨鸟,鸟儿呼啦啦振翅直飞云天,旋风般离去。到了上课或下课时间,就用铁锤在上面敲打,这看似很原始,但妈妈说她却觉得其乐无穷,这并不是一件苦差,反而是一种荣幸。好像敲钟就在指挥着全校师生一样。可以去敲钟的都是由老师挑选的高年级的个子高的学生,每天一个人轮流去敲。那时妈妈矮得可怜,自然只有“望钟兴叹”的份了。就这样,“当当”的敲钟的声响陪伴妈妈走过了一段学习时光。
在2000年我迈入小学的校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景象。校园的铃声已进化到了蜂鸣般的电铃声,再不用老师同学轮班掐着表慌慌张张地敲钟了。在一排排整齐的红砖瓦房屋檐下,扣着黑色的圆碗。一通电,那旁边的小锤就急速敲击,散发出连贯漫长的声浪。时间长了我觉得那里的铃声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预备的,上课的,还是下课的,统一是一阵阵急促的“铃铃??”,有时还像电量不足一般沙哑地“吱吱??”。电铃还有着种种不便,有时走到楼梯口,猛不丁被头顶突然蹦起的电铃声吓一跳;课堂上同学们要耐心地等待单调的铃声好久,声音停息才能上课。于是就想,要是铃声能再轻柔一些,要是铃声能像歌声一样变着花样唱多好,要是在教室里也能听到轻柔的铃声多好啊。在2007年,这个梦想就变成了现实。
在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下,各级教育投入逐渐加大,学校安装了音响电铃。我上初中后,在上课、下课、放学、集合和课间休息时美妙的的旋律便响起。总控室语音系统把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名曲名歌制作成上下课的铃声,声音大小可以控制。在悦耳动听的名曲中,同学们陶冶情趣尽享生活乐趣。上课前同学们在《牧歌》舒缓的旋律中渐渐融入平静的课堂氛围,放学时,同学们踏着萨克斯曲《回家》欢快的旋律高高兴兴地回家,住校的同学在《夜曲》的节奏安然入眠?
铃声的变化是悄无声息的,但从这小小的变化中,似乎使我们看到了我们学校的一切也似乎都在悄无声息的变化着,变得更加和谐,变得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不同的铃声,见证着我们不同的学习生涯,也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在这三十年间,学校由原先的敲钟变成电铃,再发展到现在可控可变的音乐铃声,变化可谓大矣。校园铃声之变迁,反映的不仅仅是学校作息信号的更替变化,更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一个历史见证。祈愿教育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进一步加快发展、跨越腾飞。
我作为一名中学生,作为一个亲身经历和感受改革开放的一代,不由得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看着日益富足的生活,享受着越来越先进越来越舒适的学习环境,我只有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和谐的社会里,我们青少年要倍加珍惜自己的学习环境,刻苦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自从建国以来,没有什么能像改革开放那样如此彻底地改变着中国。如果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改革开放则真正表明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走起来,跑起来了。虽然改革开放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但它仍然注定是中国历史上浓重的一笔。
总结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同样对改革开放的总结也是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改革开放,更好地发展中国。以下我将以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两大方面讨论改革开放,并分析改革开放的精髓,以及展望未来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的经济奇迹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设立经济特区、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明确私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等都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1]。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国家领导人改革了经济发展的传统体制桎梏,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科教兴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都为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1978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只有379元人民币,2006年2月达到2000美元,增加了约40倍[2]。毫无疑问,改革开放对中国今年经济的影响最明显、最彻底,我们的体会也最深。改革开放就如催化剂一样,推动着中国经济爆炸式地增长。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以其过人的胆识打开国门,以优惠的政策把外资吸引进来,伴随而来的还有先进的科技、现代化的管理。加上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使我国的产品价格低廉,如潮水般地涌向世界,并以资源的高耗和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迅速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原始资本的积累。改革的胆子很大,但步子很稳,整个改革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再加上以党政分开和权力分散为主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已加入世贸组织为起点,我国大踏步进入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总额五年成三倍之速递增,顺差更是爆炸式增长,不断创造着经济奇迹。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着政治体制的改革,民主的狂风一阵接一阵,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又进一步推动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经济奇迹背后产生的问题
但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资源能源因过度开采而日渐枯竭,环境恶化程度惊人。我们过度陶醉于“为人打工”,以“世界工厂”自豪,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使我们创造的大部分财富流向国外,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就是最好的例子。这些问题都已经成了制约中国进一步高水平发展的瓶颈,下一步深化的改革开放一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效益
一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生产力的发展,的确如此,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奇迹就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现已成为世界第一教育大国,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我国的各种社会保障也逐渐完善,各种福利制度逐步实施。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
多的收入,穿上了体面而漂亮的衣服,住上了宽敞舒适的房子,用上了各种家电,吃着更丰富而美味的食品,喝着多滋多味的饮料,享受着高科技的医疗服务,玩着各种有趣的电子游戏,做着各种精彩的体育运动,交通工具多样化、便捷化,通讯工具普遍化??这些都颠覆着旧的传统观念,冲击着旧的社会结构,推动着新的充满活力的社会结构的形成。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30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华文化也重新踏上复兴之路,取得了辉煌成就。
文艺创作繁荣发展,艺术创新成绩斐然。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响应时代召唤,充分释放创造活力,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出色的艺术劳动,热情歌颂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30年来,小说、诗歌、戏剧、电影、曲艺、报告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美术等各个门类艺术作品数量之多,形式、风格、流派之多样,体裁、题材、主题之丰富,前所未有。精品佳作不断涌现,先后有500多部舞台艺术作品获得“文华奖”,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资助。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30年来,“唱唱跳跳”的社会文化逐渐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保障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以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为重点,以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图书馆文化馆(站)建设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加快,以国家大剧院、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骨干文化设施在大中城市建成使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博物馆、纪念馆面向特殊群体乃至全社会的免费开放逐步推开,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休闲文化等不断兴起,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活跃。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产业蓬勃发展。30年来,随着文化的商品属性、市场属性、产业属性日渐为社会所认识、接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转变。从1979年出现第一家音乐茶座开始,我国文化市场蓬勃发展,娱乐、演出、图书、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动漫、网络等文化市场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围绕繁荣与管理的双重任务,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尤其是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呈现了超越GDP增幅的加速增长势头,到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增加值5123亿元的规模。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发展壮大,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崭露头角,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中华优秀文化得到弘扬。1982年《文物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是文物保护乃至整个文化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的重要标志。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翻开了新的一页。30年来,国家先后两次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公布了5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217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57座。西藏布达拉宫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取得成效,三峡大坝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发掘扎实有效,20世纪遗产等新类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实施,打击文物犯罪活动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民间文艺十部集成志书的编纂,凝聚全国几万文化工作者20多年的努力,被誉为“当代中国的文化长城”。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初步建立,其中国家级名录项目已公布两批1028项。闽南、徽州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的新探索。目前,我国有世界遗产37处,有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入选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不断增长,方式不断更新,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交流的新格局。30年来,我国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民间文化交流、国际文化贸易从无到有,不断扩大。一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和展览走出国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约北京”、中外互办文化年等国际文化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文化组织的合作不断加强,参与多边国际文化活动更加主动,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30年,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不断提升,人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发展30年的历程,也留下了许多经验和启示:
30年来,文化领域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正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思想导向、艺术导向和工作导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发挥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为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30年来,文化部门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一切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紧紧依靠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努力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着力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文化潜移默化的功能特性,充分发挥文化的教化、审美、娱乐功能作用,凝聚力量、凝聚人心,才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0年来,文化部门始终把握繁荣文化的主题,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增强精品意识,努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强化管理意识,努力提升文化行业的管理水平;不断开展思想理论建设、文化体制创新和机制建设、法制建设、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工作贵在稳定,重在积累。实践证明,只有脚踏实地立足于建设,力戒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形式主义的不良作风,文化事业才能稳步推进,并不断开拓新的局面。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化领域中的一系列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也逐渐凸显,制约着文化发展。30年来,广大文化工作者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借鉴吸收国内外一切有益文化成果,突破妨碍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的障碍,进行理论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文化管理体制及富有活力的微观运行机制,推动公益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必由之路。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力才能不断解放,创造活力才能不断迸发,文化事业发展才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
改革开放30年铸就了新时期文化事业的辉煌业绩,当代中国文化已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征
程。站在21世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国内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新期待,文化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承担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更神圣的使命。广大文化工作者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昂扬向上的精神,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的高潮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