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
11203010 张美玲
2011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1.财政政策:积极
首先是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战略融合加深。 2011年宏观政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追求短期目标的同时,宏观经济政策与中长期战略融合加深。所谓中长期发展战略,就是中央为“十二五”规划定下的主基调。“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体现在“一个主题”与“一个主线上”。主题即“科学发展观”,“主线”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是调整需求结构。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的关系。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支撑,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下大气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三是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法律法规,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和环境产权制度改革。四是调整城乡结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完善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五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其次, 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体现在支出结构上,税收政策调整方面也将会出现一些新变化。一些在金融危机初始阶段进行的减免税和提高出口退税的政策,2011年可能将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逐渐回归常态。同时,政府减税思路也逐渐浮出水面,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个税改革和增值税扩围为2011年重点工作之后,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减少税率级次、扩大级距的方法来降低中低收入阶层个税税负,并在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试点“以增值税取代营业税”的改革。
11203010 张美玲
2.货币政策:稳健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旨在通过机智、灵活的政策组合达到多赢的
调控目标;通过营造良好货币环境,减少市场投机炒作行为,合理控制通胀预期,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让货币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既要管理好泛滥的流动性,也要以信贷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并以此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其次,社会融资规模总量控制将加强。与往年不同,今年央行工作会议并未对外公布2011年货币供应量增长目标,也未对信贷规模目标提出具体要求,这意味着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已不仅仅是货币供应量增长与新增信贷规模。与此同时,“社会融资规模”被决策层频频提及,继月初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后,前不久召开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再次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节奏”,这意味着2011年货币政策调控范围将会扩大至基础货币及银行信贷之外的股市、债市等其他融资领域。为此,央行新推出“社会融资增速指标”,侧重描述社会融资规模,与M2共同构成货币政策制定的参考指标体系,这是关注2011年货币政策变化新的视角。
总而言之,保增长,稳通货仍然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龚刚表示,如果仅从传统需求管理的角度来进行衡量,保增长和稳通货是一对相互模糊的目标体系,这就要我们在执行积极和文件的宏观调整政策时,要保持高度的“审慎灵活”,绝对不能顾此失彼。而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就是要在这样的一对相互矛盾的目标体系下以供给管理为切入点来创造中国式的奇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