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气瓶泄漏及爆炸应急救援预案
气瓶泄漏及爆炸应急救援预案
1、总则 1.1编制目的
确保在气瓶意外泄漏及爆炸紧等急情况下能够及时应对,迅速处理,使财产及环境安全的损失降到最低 1.2适用范围
用于本公司范围内可能发生气瓶意外泄漏、爆炸的事故的应急处理。 本预案为公司应急预案体系的专项应急预案。在《生产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综合预案》(以下简称《综合预案》)的基础上制定,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配合《综合预案》使用。 2、气瓶室危险性识别 2.1气瓶室存放气体概况
厂内气瓶的种类有:氧气瓶、氢气瓶、氮气瓶、混合气气瓶。下表为公司气瓶室气体种类和存放量:
气瓶室气体种类和数量
序号 气品 含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CO2 100 O2 100(10) CO 20 NO 2 C3H6 1 C3H8 2 CH4 2 NO2 2 SO2 0.1 NH3 2 H2 100 N2 100 体积 40L 40L 40L 40L 40L 40L 40L 40L 40L 40L 40L 40L 气瓶数量(瓶) 5 10 5 5 6 6 5 2 2 2 2 30 临界量 (T) 200 200 10 50 10 10 50 1 20 10 5 200 是否为重大危险源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否 备注 2.2风险分析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规定,由于气瓶是移动压力容器,且存储量远远低于临界值,所以气瓶室气体都不构成重大危险源。
2.3几种高纯度气体事故类型及危害程度分析 2.3.1 氧气危险性评估
2.3.1.1与可燃气体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还原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2.3.1.2流速过快容易产生静电积累,放电可引起燃烧爆炸。 2.3.1.3高速氧气流遇油渍、油污易着火。
2.3.1.4氧气因储存、保管、运输不当,或遭遇其他突发事件,造成贮存容器及其附属装置损坏,导致泄漏。一旦泄漏极易引起爆炸,长时间吸入纯氧会造成氧气中毒。
2.3.2 氢气危险性评估
2.3.2.1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2.3.2.2燃烧时看不见火焰(即使在黑暗中)。高压释放常常在没有任何点火源的情况下着火。 2.3.3 氮气危险性评估
2.3.3.1氮气为惰性气体,有窒息性,在密闭空间内可将人窒息死亡。 2.3.3.2氮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2.3.3.3氮气过量,使氧分压下降,会引起缺氧。大气压力为392kPa表现爱笑和多言,对视、听和嗅觉刺激迟钝,智力活动减弱;在980kPa时,肌肉运动严重失调。潜水员深潜时,可发生氮的麻醉作用;上升时快速减压,可发生“减压病”。 2.3.4二氧化碳危险性评估
2.3.4.1窒息性气体,在密闭容器内可将人窒息死亡。 2.3.4.2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危险。 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应急组织体系(同《综合预案》),下述应急救援小组为气瓶泄漏及爆炸事故专项救援小组:
职责分工 职责部门 泄漏抢险组 中试测试室 负责人 各小组职责 根据事故情况,制定堵漏、灭火、导液等抢险技术方案,并对事故现场的受伤人员进行救援和物资转移。 火灾扑救组 技改设备部 铺设好消防水带,布置战场,启动消防泵,及时扑救突发火灾。 安全警戒组 生产部 根据应急救援预案有关设立警戒区域的要求和规定,负责事故现场的警戒保卫,疏散警戒区内无关人员。 通信联络组 后勤保障部 建立有效的通讯网络,危险区域内提供防爆型通讯器材,禁止使用手机等非防爆型通讯器材。 后勤保障组 物流部 提供防毒面具、消防器材、堵漏用专用工具等抢险救援用物资及装备; 4、具体应急处置措施 4.1 氧气泄漏应急处理
4.1.1发生泄漏时,气瓶室负责人应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或空旷通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总指挥及副总指挥获悉后带领应急处理人员佩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4.1.2对现场的工作人员接触了泄露的氧气应按以下方法进行防护处理:
a 皮肤接触:接触液氧后,浸入温水中,就医。 b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c 呼吸系统和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d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e 手防护:带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f 其他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 4.2 氢气泄漏处理
4.2.1 发生泄漏时,气瓶室负责人要立刻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4.2.2对现场工作人员接触了泄漏的氧气应按以下方法进行防护处理: 4.2.2.1皮肤接触:脱去并隔离被污染的衣服和鞋。对少量皮肤接触,避免将物质播散面积扩大。
4.2.2.2眼睛防护:如果皮肤或眼睛接触该物质,应立即用清水冲洗至少20min。
4.2.2.3呼吸系统防护: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4.2.2.4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4.2.2.5手防护:带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4.2.2.6其他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 4.3 氮气泄漏处理
4.3.1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4.3.1.1皮肤接触:接触液氮,可形成冻伤。用温水冲洗患处,就医。 4.3.1.2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4.3.1.3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4.3.1.4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4.3.1.5手防护:带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4.3.1.6其他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 4.4二氧化碳气体泄漏处理
4.4.1发现泄漏迅速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4.4.2皮肤接触:用温水冲洗患处,就医。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