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肥枢纽四分部CRTS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方案 - 图文
合肥枢纽四分部CRTSI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方案
CPⅢ控制网复测时,保证是最终的平差成果,复测前应先检查成果的所有测量和计算数据,把复测合格的坐标成果导入全站仪和测量软件中 轨排组装检查,无砟轨道精调作业前应对作业区段进行精调前的检查,包括轨枕的方正、轨枕与工具轨的垂直、工具轨的清洁及轨枕扣件的扭力等情况;工具轨的平直度应满足1m小于0.2mm;工具轨一定要清洁;轨枕扣件的扭力应在设计范围内,在确定无松动的扣件后方可进行精调作业。
轨道精调前对螺杆调节器进行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轨道的调整主要通过螺杆调节器的调整来满足轨道几何尺寸的要求。其主要作用是:①在螺杆调节器安装位置对轨道进行测量,将其调整到其设计位置(mm级精度)。②测量轨道位置、计算其与设计位置的偏差,以控制轨道精调后偏差接近于零。
对所有的轨枕进行顺序编号。编号采用红色油漆喷于轨枕上,如下图
- 33 -
合肥枢纽四分部CRTSI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方案
所示。
⑵ 轨道调整
轨道的调整主要包括轨道的轨向、轨距、中线、超高、高低、高程等六项指标。
轨向调整要求轨向允许偏差为2mm/10m弦。我国规范采用10m弦长为基准对轨道和轨向幅值进行测量检验。采用小车进行轨道测量时,需要对每根轨枕间距采集轨道数据,每隔5m测点的高低或轨向的理论值与实测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超过2mm(即表明轨道的高低或轨向的幅值满足10m弦正矢不超过2mm的规定)。但是在浇筑混凝土之前的精调中相隔5m测点的高低或轨向的理论值与实测值之差的绝对值均不应超过0.7mm。 轨距调整要求轨距允许偏差为±1mm,变化率1‰,表明小车对每根枕木采集数据时,轨距要求在±1mm范围内变化,而且每根枕木的轨距相对于其前后各测点的轨距差值不能超过0.65mm。现场调整利用轨距撑杆和斜拉杆进行控制。
中线调整要求中线允许偏差为2mm,轨道中线偏差控制应该和线间距
- 34 -
合肥枢纽四分部CRTSI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方案
偏差0,+5mm的要求结合;轨道的中线计算基准即从高轨到公称轨距的一
半。
水平调整要求水平允许偏差为1mm,轨道的水平(超高)是指轨道两个钢轨之间的垂直高度差。
高程调整要求高程为允许偏差±2mm,轨道高程是指以基本轨(非超高的钢轨)为计算基准。 ⑶ 轨道调整流程
第一次精调:快速测量整个设站测量区间(约60m),如果偏差较大(超过5mm),使用多套调整工具,对整块轨排进行调整,将多数点偏差控制在2mm以内。
第二次精调:逐一测量螺杆调节器处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偏差,使用螺杆调节器尽可能将偏差调整到0。
浇注前精调:逐一测量螺杆调节器处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偏差,使用螺杆调节器尽可能将偏差调整到0,应该特别注意的是此处轨道不能上人或受到外力撞击。
在调整过程中根据轨检小车上显示的数据利用双头扳手及套筒扳手
- 35 -
合肥枢纽四分部CRTSI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方案
对调整螺杆调节器进行高低、中线调整,将轨道调到“0偏差”位置。轨道会在螺杆调节器的调节下发生移动。移动量最大的是螺杆调节器本身所在的位置,螺杆调节器前后某一距离内的轨道也会发生微小的移动,所以每根螺杆调节器都要调整两次,以将轨道调整到其设计位置。 ⑷ 接头调整
每个钢轨接头部分应该精确调整,并用靠尺检查轨面与轨底,错台不能超过0.5mm。
对某一节钢轨调整完以后应用平板尺(1m直尺)检查上一节钢轨轨头是否和下节(轨道前进方向)钢轨轨头平顺,如有错牙(错牙不能超过0.5mm),应该退至上节钢轨检查,尤其是在粗调效果比较差的情况下。如果两节钢轨相连轨头在同一个轨枕上,在调整过程中必须两节同时调整。 ⑸ 搬站连续
将轨检小车停在当前设站区间的最后一对螺杆调节器上,将其偏差尽可能调整到0,在下一站开始测量前不要移动轨检小车;全站仪搬站并重新设站,全站仪设站完成后,先不用采集数据查看偏差,两站测量同一个点的差值不能超过0.7mm,否则需重新设站,或检查控制点精度质量。如果中线和标高在0.7mm以内,在上一站最后一个点处再次采集数据,软件将自动开始进行交叠补偿。 ⑹ 采集数据
在进行完一节轨排调整后进行二次复测,在复测的同时根据轨检小车电脑显示数据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工作。如在复测过程中还存在个别点超
- 36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