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三门峡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D. 任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考点: 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 A.根据白色污染指塑料制品形成的污染分析;
B.根据钠、氧化钠、氢氧化钠都能与醋酸反应的产物分析; C.根据合金的特点分析;
D.物理过程不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解答: 解:A.白色污染指塑料制品形成的污染,而彩色密封塑胶袋属于塑料,故A正确; B.钠、氧化钠、氢氧化钠都能与醋酸反应都生成醋酸钠,故B正确; C.合金的特点为熔点比各成分都低,硬度比各成分都大,故C正确; D.物理过程不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了白色污染、合金的特点、物质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以及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题目比较简单.
2.设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标准状况下,11.2LCCl4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B. 1molCl2完全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为NA
﹣
C. 25℃时,PH=13的1.0LBa(OH)2溶液中含有的OH数为0.1NA D. 电解精炼铜,转移2NA个电子时,阳极溶解64g铜
考点: 阿伏加德罗常数.
分析: A.气体摩尔体积适用对象为气体; B.氯气与水反应为可逆反应;
C.依据PH计算氢离子浓度,结合溶液中离子积常数计算碱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 D.粗铜中含有杂质铁、锌等,活泼性强于铜,优先放电.
解答: 解:A.标况下,四氯化碳是液态,不能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故A错误;
B.氯气与水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1molCl2完全溶于水,转移的电子数小于NA,故B错误;
C.pH=13的Ba(OH)2溶液中C(H)=10mol/L,C(H)=0.1mol/L,根据n=CV可
﹣
知OH的物质的量n=1L×0.1mol/L=0.1mol,故个数为0.1NA,故C正确;
D.电解精炼铜过程中,由于阳极粗铜中还原杂质铁、锌,电解是铁和锌原先铜放电,所以当外电路通过2NA个电子时,阳极溶解铜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判断及计算,熟练掌握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之间的转化关系是解题关键,注意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对象和条件,注意可逆反应的特点,题目难度不大.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潮湿的环境中,铜容易发生析氢腐蚀形成铜绿
B. 常温下,PH均为5的盐酸、氯化铵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C. 8NH3(g)+6NO(g)═7N2(g)+12H2O(g)△H<0,则该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13+
D. 对于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H>0)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平衡常数均减小
考点: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反应热和焓变;水的电离. 分析: A.铜发生吸氧腐蚀形成铜绿;
B.氯化铵为强酸弱碱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 C.如反应能自发进行,应满足△H﹣T?△S<0;
D.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加热或加入碱都能促进平衡正向移动.
解答: 解:A.铜于酸不反应,即不能发生析氢腐蚀,在空气中发生吸氧腐蚀形成铜绿,故A错误;
B.氯化铵为强酸弱碱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而盐酸抑制水的电离,故B错误; C.反应的△H<0,且△S>0,则△H﹣T?△S<0,能自发进行,故C正确;
D.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加热或加入碱都能促进平衡正向移动,但只有升高温度,平衡常数才增大,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导致的平衡右移,K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平衡移动问题,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考查,主要相关知识的积累,难度不大.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中和热测定实验中,为准确测得反应前后的温差,应将已分别测得温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在隔热的容器中快速混合,并不断搅拌,用温度计测量混合液的最高温度
B. 往海带灰的浸泡液中加入过量的氯水,保证I完全氧化为I2
C. 将溴乙烷与氢氧化钾混合液加热,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观察有淡黄色沉淀生成,可证明溴乙烷中含有溴
D. 润洗酸式滴定管时应从滴定管上口加入3~5mL所要盛装的酸溶液,倾斜着转动滴定管,使液体润湿其内壁,再从上口倒出,重复2~3次
考点: 中和热的测定;氯气的化学性质;有机物(官能团)的检验. 分析: A、中和热测定温度为恰好中和时的温度即最高温度; B、根据氯水会氧化I2生成HIO3来回答判断;
C、检验溴乙烷水解产物中的溴离子,因先中和碱; D、润洗后,从滴定管的下口放出.
解答: 解:A、中和热测定温度为恰好中和时的温度即最高温度,故A正确; B、海带灰的浸泡液中如果加入过量的氯水,氯水会氧化I2生成HIO3,故B错误;
C、检验溴乙烷水解产物中的溴离子,因先中和碱,防止碱和硝酸银生成氢氧化银沉淀干扰实验,故C错误;
D、润洗后,从滴定管的下口放出,不能从上口倒出,其他操作均合理,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涉及氧化还原反应、中和热的测定、滴定实验及操作等,把握反应原理及实验技能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中等.
5.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 A. 用浓氨水和氢氧化钠制取氨气
﹣
B. 加热蒸干AlCl3溶液不能得到无水AlCl3 C. 工业上SO2和O2在常压下生成SO3
++
D. 水中的c(H)比0.1mol/LNaOH溶液中的c(H)大
考点: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分析: 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平衡移动原理适用的对象应存在可逆过程,如与可逆过程无关,则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平衡移动原理对所有的动态平衡都适用.
解答: 解:A.NH3+H2O?NH3?H2O?NH4+OH,加入氢氧化钠,增大氢氧根离子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有利于氨气的生成,故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A不选;
B.AlCl3水解存在平衡AlCl3+3H2O?Al(OH)3(胶体)+3HCl,加热HCl挥发,水解彻底进行,生成Al(OH)3沉淀,灼烧Al(OH)3得Al2O3,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B不选;
C.2SO2+O2?2SO3,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常压下不利于生成SO3,故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故C选;
D.水中存在电离平衡:H2O?H+OH,加入氢氧化钠,增大氢氧根离子浓度,平衡逆向移动,氢离子浓度减小,故能利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原理,为高频考点,明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内涵及适用范围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平衡移动原理只适用于“改变条件时能引起平衡移动的化学反应”,题目难度不大.
6.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含有0.1mol?L B.
﹣1
+
﹣
+
﹣
Fe的溶液中:K、Mg、SCN、SO4
14
2+
+
﹣
﹣
3++2+
﹣
2﹣
=1×10的溶液:Ca、Na、ClO、NO3
+
2+
﹣
﹣
C. 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Na、Ba、NO3、Cl
﹣12﹣1﹣++2+2﹣
D. 水电离产生的c(H)=10mol?L的溶液中:Na、Fe、SO4、NO3
考点: 离子共存问题. 专题: 离子反应专题.
分析: A.离子之间结合生成络离子;
B.=1×10的溶液,显酸性;
14
C.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
D.水电离产生的c(H)=10mol?L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
﹣3+
解答: 解:A.Fe、SCN离子之间结合生成络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
=1×10的溶液,显酸性,H、ClO结合生成弱电解质,不能大量共存,故
14
+
﹣
+﹣12﹣1
B错误;
C.能使酚酞变红的溶液,显碱性,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C正确;
D.水电离产生的c(H)=10mol?L的溶液,为酸或碱溶液,酸溶液中H、Fe、NO3﹣﹣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碱溶液中Fe、OH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离子的性质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及络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的离子共存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7.25℃时,溶液只含有Na、H、OH、CH3COO这四种离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液只能是CH3COONa溶液
﹣﹣++
B.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可能是c(CH3COO)>c(Na)>c(H)>c(OH)
﹣﹣++
C.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可能是c(Na)>c(CH3COO)>c(OH)>c(H)
﹣﹣++
D.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可能是c(Na)>c(OH)>c(CH3COO)>c(H)
考点: 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分析: A.从溶液电荷守恒的角度分析;
+﹣12﹣1+2+
++
﹣﹣
B.溶液呈酸性,应存在c(CH3COO)>c(Na); C.CH3COONa为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D.如NaOH过量,则可存在题中关系.
解答: 解:A.根据电荷守恒c(Na)+c(H)=c(OH)+c(CH3COO),溶液中溶质可能是CH3COONa溶液,或CH3COOH和CH3COONa的混合溶液,或CH3COONa和NaOH,故A错误;
B.c(H)>c(OH),说明溶液呈酸性,因醋酸为弱酸,则醋酸过量,应存在,c(CH3COO﹣﹣﹣+++)>c(Na),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可能是c(CH3COO)>c(Na)>c(H)>c(OH),故B正确;
+
C.若溶质是CH3COONa,CH3COONa为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则c(Na)>c(CH3COO﹣﹣+)>c(OH)>c(H),故C正确;
﹣+
D.若是NaOH和CH3COONa作溶质,NaOH过量,可存在c(Na)>c(OH)>c(CH3COO﹣+)>c(H),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本题注意结合电荷守恒,把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水解的特点,能够根据离子浓度大小关系判断溶液的溶质,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8.下列图示与对应的叙述不相符的是( )
+
﹣
﹣
+
++
﹣﹣
A.
如图表示KNO3的溶解度曲线,图中a点所示的溶液是80℃时KNO3的不饱和溶液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