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6年山香版心理学要点笔记(最全)
想起舞蹈动作)等。 按创造程度分:
记忆表象(如响起朋友的音容笑貌,客观不变的);想象表象(经过加工后的形象。) 特征: 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心理学家通过“心理旋转实验”证明表象的可操作性)。 2、想象
含义:想象是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人们读白居易的诗歌,头脑中浮现的场景。
种类:按有无目的性分: 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按内容是否新颖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按想象与现实关系分: 幻想、理想和空想。
有意想象: 指有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如装修前想象)
无意想象: 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如:“白日梦”。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如果幻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可以实现,那么它就变成理想。 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就成为空想。
功能: 预见功能(知道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功能;替代功能;调节功能。
加工方式:黏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形象(如孙悟空);夸张(千手观音);拟人化(雷公电母);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品质:(简答) 想象的主动性;想象的丰富性;想象的生动性;想象的现实性;想象的新颖性;想象的深刻性。 3、再造想象
含义: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如我们阅读鲁迅《祝福》作品中关于祥林嫂的文字描述,想象出祥林嫂的形象。
产生条件:1)有丰富的表象储备;2)为再造想像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3)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的重要意义: a) 再造想象是学生感知和掌握未知事物的有效手段;
b) 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规律与联系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c) 再造想象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4、创造想象
含义: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作家写小说,设计师描绘蓝图,艺术家构思新作等,都是创造想象的表现。 真题:根据生活经历创作文艺作品属于(创造想象和有意想象)。 (简答)创造思维产生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 (4)原型启发(5) 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注意)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如鲁班发明锯子。)
培养方法(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9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及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第五节 言语与思维
1.言语
语言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书写、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一种行为。 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和过程。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对象;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种类:通常分为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两类。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其中口头言语又分为对话言语(如聊天、座谈等)和独白言语(报告、讲演等)。 内部言语(是一种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 言语的感知:
口头言语感知(涉及语言的清晰度和可懂度);书面言语感知(包括单词再认和阅读)。
言语理解:(1)概念--借助与听觉和视觉的言语材料,在头脑中构建意义的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2)过程—分为三级水平1.词汇理解或识别--2.句子理解--3.语文或话语的理解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3注意思维能力的训练;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
2.思维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知过程。
特征: 间接性(借助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认识)、概括性 类型: (1)据发展水平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据逻辑性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3)据指向性分:集中求同思维(聚合思维)和分散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4)据创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维(根据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人类思维的最高级形式)。
(5)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使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
思维的一般过程: 包括: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的成分)2)判断(判断是指认识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3)推理(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已知判断推出合乎逻辑的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是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出新的结论的思维活动,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如:铜能导电,铝能导电,归纳出金属能导电。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如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虎是哺乳动物,所以虎是胎生的。) 概念形成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抽象化——类化——辨别。
科学概念的掌握: (1)以感性材料为基础(2)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
言语表达明确提示概念的本质特征(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6)提供概念范例,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注意:教师在直观教学时,应用“变式”方法的目的在于分化概念。
10
3.创造性思维:
概念: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特点: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创造思维的过程: 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 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简答)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概述
1.概念: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
2.情绪与情感的组成: 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测谎仪)。(三种成分)
3.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称为表情:面部表情(是鉴别情绪与情感的主要标志),姿态表情,语调表情。 4.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最重要的一点)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的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5.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分类:1)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心理学家把人的基本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四种类型。2)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情绪状态划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
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说的就是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对月伤神”、“心有余悸”、的多愁善感
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它往往带有特定的指向性和较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如暴跳如雷、浑身战栗、手舞足蹈等。激情发生时,对行为的控制作用降低,理解力降低等。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一般的应激状态是一种行为保护机制,使人更加机智勇敢,集中全身精力以应付危机局面,急中生智,摆脱困境。突发的、压力的。战士们去拆炸弹属于应激
(2)情感分类:从情感的社会内容角度来看,人类的情感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三种。
1)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情感;如爱国主义情感、国家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
2)美感: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
3)理智感:人认识事物和探究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等。 6、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动物遇到危险产生怕的呼救,小孩饿了会哭)(2)动机功能(特别喜欢语文)(3)组织功能(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调节和组织的作用,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干扰、破坏作用)(4)信号功能
11
(点头微笑表示赞赏,摇头皱眉表示否定)(5)健康功能(喜伤心怒伤肝)(6)感染功能(“共鸣”、“移情”——老师特别慈祥,就像我的妈妈)
6.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的特点: (1) 情绪情感的易感性、冲动型、两极性明显; (2)反抗情绪与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可以克服的)(3)对异性的情感。 7. 压力与自我防御机制
压力概念: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景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中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引起的生理反应: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加、消化道蠕动、分泌减少。 引起的心理反应:警觉、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精神振奋 过度压力影响智力。
心理学家指出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警觉反应阶段;这一阶段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进入应激状态;第二阶段即搏斗阶段,个体企图对身体上任何受损的部分加以维护复原,所以产生大量调节身体的激素。第三阶段是衰竭阶段,压力存在太久,应付压力的精神耗尽,适应能力丧失。 2.自我防御机制
概念:自我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常见的自我防御机制有:
(1)压抑 :如一位妇女的独生女死于车祸,经过一段时间后,她把这段不堪忍受的记忆压抑到潜意识里,“遗忘”了。
(2)否认:如有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短时间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3)移置:“迁怒”(踢猫效应)。
(4)文饰 :即合理化。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a)酸葡萄心理(b)甜柠檬心理,即当得不到葡萄而只有柠檬时,就说柠檬时甜的 (5)投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代偿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7)升华: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发愤图强)。
(8)退行:退回到前面的发展阶段。如老人做出幼稚的表现,童心未泯,像个老顽童,很可能内心孤独,渴望得到子女的关爱 (9)幽默
8.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调节自己情绪(简答)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教会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法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9、中学生需要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二节 意志
一、意志概述
1.概念:意志指人自觉的明确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总是表现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之中,也被称为意志行动。意志是人的心理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的集中体现。
二.意志行动的过程: 准备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1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