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卷中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的题型之一。抛开选拔考试功利性的一面不谈,诗歌鉴赏题目中经过命题专家精挑细选的诗歌文本,答题过程中丰富多样的鉴赏方法,参考答案里专业精炼的鉴赏语言都可以作为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的重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06年湖南卷的诗歌鉴赏题,命题者从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选材,考查的是第37回的两首咏白海棠诗,既开拓了考查的领域,恰倒好处地考查了诗歌的知识点。这种选材古典小说中出现的诗歌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这为我们将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引入古代戏曲《长亭送别》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文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然后拓展延伸,积累诗词。 二、教材分析
1、《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全剧的角度来说,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所以本课的教学可以着重对曲词情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进行感悟与体会。其主要的着力点为戏曲语言艺术的品味、评价和鉴赏,这完全符合《课程标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要求。
2、意境化抒情特点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也是大部分优秀诗歌共同的特点。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元曲分为散曲和剧曲,《长亭送别》属于剧曲,严格来讲并不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中的曲词,如《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一煞、收尾等,本身又具有诗歌的属性,艺术价值很高,非常适合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用心 爱心 专心 1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积累一定量的古典诗词名句。 四、教学重点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长亭送别中的离情别恨有所感、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学掌握元曲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计划分为二个板块,一是介绍元曲的特点及《西厢记》的故事情节,着重介绍元曲的特点,兼顾课文节选部分的背景,这个板块主要是让学生对元曲及课文所选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即解决元曲“是什么”的问题,这部分教学主要是通过印发课前预习材料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主完成;二;是在板块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意象和关键字来对课文中部分关键曲词(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一煞、收尾)进行分析鉴赏,即解决元曲“怎么读”的问题,这部分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辅以教师的适当引导完成。 2、由于课文节选内容较多,且都在一个“送别”的大的戏剧冲突的背景之下,所以在本教学设计中尽量淡化对节选部分情节的讲解,同时由于时间关系,把对崔莺莺人物性格的探讨放到作业中去让学生自主完成,从而把教学重点落实到对曲词的鉴赏上去。
3、讲授方法上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多启发,多讨论,多实践。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有利于营造情境,加深学生的印象。 七、教学准备
1、印发学案,内容有二。一是有关元曲的一些文学常识,二是对《西厢记》的戏剧情节做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尤其是《长亭送别》前的情节要重点介绍。 2、指导学生预习。 3、观看《长亭送别》录象。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歌曲《送别》 (二)鉴赏词曲 1、[端正好]:
①关于[端正好],后人对其评价甚高。
投影展示: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
用心 爱心 专心
2
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朱权《太和正音谱》
教师:如何来理解后人的评价呢?提醒一下,这里的评价涉及两个方面——用词、构思。请大家先齐读,思考一下。
教师提问: [端正好]中哪一个词语用得好呢? 学生回答,讨论。
【问题1】黄花地和黄叶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作者在这要用“黄花地”? 教师明确:
? 黄叶给人以凋零、衰飒、死亡之感,不符合崔张二人愁苦中又有希望、欣悦的的情感。 ? 黄花除了让人感觉凄零、冷落之外,还有一种女性的柔美之感。如:“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黄花即菊花,它凌霜傲雪,常常象征着一个人品性的高洁,如“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
黄叶舞秋风”。而作品中的主人公崔莺莺则正是这样一个鄙视功名利禄,执着追求爱情的高洁的女子。
【问题二】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在表演《西厢记》时对它作了大胆的改编,其中把【端正好】改成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翔。问晓来谁染得霜林绛?总是离人泪千行”,那么,“翔”和“飞”有什么区别?哪个用得更好一些呢? 教师明确:
? “翔”给人一种振翅高飞的气势,一种强有力的搏击感,不符合曲子的整体氛围,而“飞”
是中性的描写,放在“西风紧”的背景之下,会给人一种无力的、孤单的感觉。 【问题三】“董西厢”中曾写过“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现在我们不妨把它和张君秋的改编作一个组合,组成“晓来谁染得霜林红?总是离人血”,“红”和“醉”,“泪”和“血”又有什么区别呢?哪个用得更好一些? 教师明确:
? “红”和“醉”都写出了霜林的红,但“醉”把无感情的霜林拟人化了,说“经霜的叶
子像喝醉了酒一样红”,在写景上更多了一层动态感,而这霜林的“醉”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融合在一起,便让人想到主人公的内心是否也像醉酒一样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呢。所谓“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浓得像红色霜叶一样的愁绪哪里是酒能够浇得了、化得开的呢?这离别的泪是滴滴的血泪,所谓“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血”是比“泪”能更直接地表明离别的极度痛苦的。但“血”却太触目惊心了,它是一种死别的灼烧的痛苦,而崔张二人只是生离,他们是有着团圆的希望的,所以用了“泪”这样较含蓄的
用心 爱心 专心
3
字眼,当然“泪”也和温柔含蓄的儿女情怀,和莺莺优雅的相国小姐身份是契合的。 ②拓展延伸:积累有关“雁”“西风”意象的诗句。 2、[一煞] :
学生齐声朗读[一煞],思考这支曲子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明确:青山、烟霭、夕阳、古道这几个意象不仅增添了苍凉的意味,几个表现惆怅之情的意象连用更集中而准确地刻画出了崔莺莺面对张生离去的悲凄愁苦的心理。 3、归纳鉴赏曲词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细致地赏析了[端正好][一煞]两支曲子,我们可以对元曲的鉴赏做一个小结,那就是,同诗词的鉴赏一样,元曲的鉴赏同样应该从分析作品中的意象、情感、修辞手法入手,最终把握作品的情与境。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赏析 [收尾]。
赏析 [收尾]的参考:
车儿“装不下许多愁”这句话是借鉴了前人的用法,化虚为实。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离愁原是抽象的,这里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用夸张的手法实体化,表现了痛苦的深重。 (三)活学活用:
请把【一煞】改写成现代诗。 示例:
青山你为何挡住去路
是在挽留谁呢 苍翠的树林呀 你为何如此憔悴
傍晚的云气为何要急于挥洒你的身影
小道伴着落日沉静 秋风抚过农田 偶尔听见马蹄声飞扬 将离去的车儿定格
(四)拓展延伸:
【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回忆古诗词中用这些意象写“愁”的名句。
青山:
用心 爱心 专心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