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8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2018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上学期质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精品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4 6:01:32

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是因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发找猪去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出去了?你出去吧,你想上哪儿上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见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一个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徐美红与“我”回乡下过年,到后来因为一头猪的缘故,徐美红逃离,应该说二人爱情的过失是一种偶然。 B.作为厅长的“千金”,徐美红因为“我”的才华而来到乡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那个时代的超越,以及她对爱情的一份大胆与执着。

C.妹妹机灵聪明,憨直率真,说话不注意场合,这些特点恰恰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D.整篇小说通过细腻的对话描写与心理描写,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乡村闹剧,反映出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E.小说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小中见大,展现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城乡矛盾冲突。 (2)小说开始写徐美红到农家过年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本文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有主题思想、

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说明。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彭俐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关于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在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

(《醒狮国学》 2012年第

5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的事迹,通过父亲梁济投积水潭自尽一事,烘托出

梁漱溟先生“民主”的成长环境。

B.一王姓老师给梁漱溟的批语:“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而一范姓老师则认为他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明梁漱溟当时总是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

C.梁漱溟先生的父亲对梁漱溟的影响是很大的,认为梁漱溟的观点正确,就支持鼓励;而

不赞同的,也不强加干涉,这使得梁漱溟在思想上获得了很大的自由。

D.作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更以冷暖

适中的色调烘托出他的父亲梁济不卑不亢性格特点。 E.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内心是无比伤痛的,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认

识到了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的观点。

(2)如何理解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这句话的含义?

(3)梁漱溟先生关于自学有哪些深刻的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4)梁漱溟先生在阐述儒家学说时,得出精辟而透彻的看法:

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非常喜欢《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特别是易中天先生与那些爱出风头、喜欢 的人不同,他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三国确实是让人神往的,文人向往的是三国时代,民众喜欢的是三国故事。易中天对三国故事了如指掌,讲得 ,对三国的研究非常深入,对一些学术问题 。 A.夸夸其谈 侃侃而谈 头头是道 B.侃侃而谈 头头是道 夸夸其谈

C.夸夸其谈 头头是道 侃侃而谈 D.侃侃而谈 夸夸其谈 头头是道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

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B.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的《内经》一书中,就有心情因素在人体疾

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C.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紧紧围绕刺激经济发展为中心,并将重点放在产品

结构调整和民生工程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复苏。

D.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中方愿意继续同澳方及国际社会一道,

更好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下,有人觉得反腐太严,感叹“官不聊生”。有这些想法的人的出发点是错误

的。 。 。 。 , 。 。这个典故包含着深刻的兴衰治乱之理。 ①他却认为,秦以无道,政苛民怨,高祖因之,可以弘济 ②诸葛亮治蜀时,颇尚严峻,人多怨叹 ③知古可以鉴今

④而如今“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也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个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这附近。我明天再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