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省果树茶叶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第一稿)
亩,通过有机茶认证企业74家,认证数量仅次于浙江,位居全国第二位。
湖北省从1992年开始抓茶叶品牌建设,省农业厅1999年在全省率先组织开展评选湖北十大名茶、十大名茶场和十大茶叶技术推广名人活动;2001年又在全省开展评选了湖北十大茶叶名乡名镇活动;2006年,在复评湖北十大名茶的同时,推出湖北省第一名茶品牌。现已形成“采花毛尖”、“英山云雾”、“圣水翠峰”等一批名牌产品。 4.茶苗:
全国茶叶生产增值的技术因素中,茶树无性系良种的贡献占20-40%,这主要是因为茶树无性系良种具有产量高、品质好、发芽早且芽头肥壮整齐的优势,更有利于名优茶的生产开发和茶园经济效益的提高。目前全省无性系茶园仅13%,远远低于全国23%的平均水平。然而无性系茶苗生产必须依赖于优良的品种和一定规模的母本园,全省大部分茶产区没有优良品种母本园或是刚建未投产,全省自产无性系茶苗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我省新建茶园发展所需茶苗主要从浙江、安徽等地调运。 (二) 果茶市场前景分析 1.水果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是果业大国,但不是强国。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中国水果产业生产与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方面,水果已经成为中国农产品中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产业,与此同时,随着产量的增加,国内水果市场也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另一方面,国外洋水果纷纷登陆中国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在1997年中国水果进口首次超过出口,这样,在为国民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国产水
- 16 -
果的竞争和产业风险。特别是中国于2001年11月加入WTO后,这种竞争态势更加激烈。中国的柑桔、苹果、梨等生产具有比较优势,全国的平均国内资源成本小于0.4,而在南方,特别是广东只有0.18,柑桔的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平均价格低40%~70%;然而中国的成本优势与卫生安全劣势,产后加工与鲜果集中、果业发展惯性与果品结构性过剩的矛盾十分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乃至削弱了水果的竞争力。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水果产品质量不高,品质结构不适应市场多元化需求。目前,中国水果的优质率不足水果总产量的1/3,且优质果中的高档果比例不足5%。苹果、柑桔和梨三大品种约占了水果总产量的60%以上,比例过大;柑桔的早熟品种、中熟品种和晚熟品种的比例不当,中熟品种过多,成熟期过于集中;加工品种短缺,柑桔中既可加工,又宜鲜食,且耐贮运的甜橙只占20%左右;适合加工葡萄酒的专用葡萄品种不足20%。品种不对路,品质低,加上另外一些原因,从而导致水果出现卖难现象,而另一方面市场上的优质水果却远不能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二是水果市场流通渠道不畅。尽管中国比较早地对水果进行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流通体制改革,放开了市场、价格和经营渠道,付与了生产者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但由于市场中介组织不发达以及流通秩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水果产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影响果农收入的提高,也制约果农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三是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精深加工增值少,商品化处理程度低,加工业薄弱。中国水果商品化处理起步晚,目前就柑桔而言仅有1.5%的果品经过清洗、打蜡、分级和包装后投放市场,限制了中国水果的出口;中国水果的贮藏能力严重不足,平均仅占水果总产量的15%左右,不能周年应市。中国果品的加工滞后,柑桔和苹
- 17 -
果的加工率仅占5%左右,与世界30%的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并且缺乏加工专用品种,没有形成加工原料基地。四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且科技含量不高,配套技术服务跟不上。
按人均水果需求量,世界每人每年应为75公斤左右,目前,我国人均水果量已达58.10公斤,基本上达到世界人均的77.50%,湖北省人均水果占有量50.4公斤,只有世界人均的2/3,不论上在国内市场还是省内市场,果品还存在极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水果业既有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挑战与机遇并存。 2.果树苗木市场分析
本项目的产品之一果树苗木目标市场是湖北省,近年来我省果树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随着果品价格的回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各地发展果树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根据统计,近年来每年新增果园面积6%,即每年将新发展25万亩,另外按照果树平均有效经济寿命期15年计算,每年需要更新发展28万亩,平均每亩果园如按60株计算,每年湖北省果苗市场需求量为3280万株果树苗木,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我省果树苗木需求量将十分巨大。
果树检疫性病虫害比较多,果树苗木不宜远距离异地调运,而目前我省苗木专业生产企业极少,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全省果树发展,熟悉了解各地苗木需求动向,贮备了产业发展中适合湖北省发展的果树新品种,多年来果苗均是供不应求。另外近年来,对优良新品种苗木和脱毒容器苗需求量越来越大,全省有技术、有条件生产这类苗木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3.茶叶市场分析:
世界饮茶者遍及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近30亿
- 18 -
人,世界人均茶叶消费量为0.5千克,比1950年增加1.14倍,其中爱尔兰人均年消费量2.78千克,其次为英国人均量2.46千克,香港特别行政区为1.12千克,日本人均为1.08千克,我国人均消费茶叶为0.4千克,低于世界人均消费量。
世界茶叶消费格局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过去传统的饮茶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已发生改变,并向多样化和有益健康发展的方向发展。由于许多西方国家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作为健康饮料的茶叶声誉日增,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形成饮茶热。 据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48.15%的人喜欢喝茶,42.59%的人偶尔喝茶,9%的人不喝茶。茶叶消费中以绿茶为主,占70.37%,花茶占17.59%,乌龙茶占4.63%。喝茶年限在10年以上的占27.55%,3-10年的占41.84%,1-3年的占19.39%,低于1年的占11.22%。因益身心而饮茶的占40.82%,习惯而饮茶的占28.57%,解渴的占25.51%,接待客人的占15.31%,交际的占11.22%。对饮茶功效的认识,兴奋提神的占58.16%,降脂的占32.65%,抗癌抗辐射的占23.47%,减肥的占18.37%,其它25.11%。价格的选择,200-500元/市斤的占44.89%,100元/市斤的占22.45%, 100元/市斤以下的占19.39%,500-1000元/市斤的占13.27%。
我国目前有净饮茶人口2.6亿,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为1.54千克,如果每人每天沏茶增至三杯,那么他们的年人均消费量将达到3.28千克;而国内饮茶人口每增加1%,消费量即可增加4万吨,如果饮茶人口达到50%,茶叶消费量将达到200万吨。这说明,我国的茶叶消费市场蕴涵着无限商机。 4.茶苗市场分析:
- 19 -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