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英语阅读教程课文全文参考译文.
述了地球如何围绕太阳运转,以及太阳如何进而围绕大量星群的中心运转,这些星群即所 谓的银河系。演讲结束之时,一位坐在房间后排的矮个老妇人站起来说道:“你讲得一派 胡言。这个世界实际上是驮在一只大乌龟背上的平板。”这位科学家不为所动,微笑着答 道:“那么这只乌龟是站在什么上面的呢? ”“你很聪明,年轻人,的确很聪明,”老妇人说, “不过,这是一只驮着一只一直驮下去的乌龟塔啊!”
大部分人会觉得、把我们的宇宙喻为一个无限的乌龟塔相当荒谬,可是我们凭什么自 以为知道得更多一些呢? 对于宇宙,我们了解多少,又是怎样知道的呢? 宇宙从何而来, 又将向何处去? 宇宙有开端吗? 如果有的话,在这之前发生了什么?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它会有一个终结吗? 我们能回到过去的时间吗?奇妙新技术的出现引发了物理学上的一些 最新突破,为回答这些长期以来悬而未决问题提供了建议。也许有一天这些答案会像我们 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运动那样显而易见——当然也可能像乌龟塔那般荒唐可笑。唯有时间(不 管其含义如何)才能判断。
依据一些早期的宇宙论的观点和犹太/ 基督/ 穆斯林教派传统的观点,宇宙起源于一
个有限的、并且不太遥远的过去的时间。对这样一个起源,有一种观点是感到必须有“第 一原因”来解释宇宙的存在。( 在宇宙中,你总可以将一个事件解释为由另一个更早的事 件所引起,但是宇宙本身的存在只有当宇宙具有一个开端时才能被解释。) 另一种观点是 圣· 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中提出的。他指出,文明在进步,我们将记住创造业绩 和发展技术的人们。因此,人,也许宇宙,不可能已经存在了太长的时间。圣· 奥古斯丁 根据《创世纪》一书,将公元前5000 年作为宇宙诞生的时间。( 有趣的是,这和上一次的 冰河时期结束的时间,大约公元前1 万年相距不远。考古学家告诉我们,文明实际是从那 时开始的。)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和大多数其他希腊哲学家不喜欢创生的思想,因为它带有太多 神学干涉的味道。他们相信,人类及其周围的世界已经并将继续永远存在。古代的人们已 经考虑到上述文明进步的论点,并用周期性洪水或其他灾难的重复出现使人类回到文明的 起点,来回答上述问题。
1781 年,哲学家伊曼努尔· 康德发表了里程碑般的( 也是非常晦涩的) 著作——《纯 粹理性批判》。在这本书中,他深入地考察了关于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开端、空间上是否 有限的问题。他称这些问题为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矛盾)。因为他感到存在同样 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证明宇宙有开端的正命题,以及宇宙已经存在无限久的反命题。他对 正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没有一个开端,则任何事件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他认为这是 荒谬的。他对反命题的论证是:如果宇宙有一开端,在它之前必有无限的时间,为何宇宙 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开始呢? 事实上,他对正命题和反命题用了同样的论证。它们都是 基于他的未言明的假设,即不管宇宙是否存在了无限久,时间均可无限地倒溯回去。我们 会看到,在宇宙开端之前时间概念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是圣· 奥古斯丁首先指出的。当 他被问及:“上帝在创造宇宙之前在做什么?”奥古斯丁并没有回答说:“它正为问这类问 题的人准备地狱。”而是说:“时间是上帝所创造的宇宙的一种产物,在宇宙开端之前不存 在。”
在多数人都认为宇宙基本上是静态的而且是不变的情况下,探讨宇宙是否有一个起源 确实是一个属于玄学或神学范畴的问题。人们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他们所观察到的 事物。一种理论是宇宙永存;而另外一种理论是宇宙在某一个有限的时间以一种特定的方 式被启动,而这种方式又使得宇宙看上去曾经永远存在。但在1929 年,埃德温· 哈勃作 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观测,即不管你往哪个方向看,远处的星系正急速地远离我们 而去。换言之,宇宙正在膨胀。这意味着,在早先星体相互之间更加靠近。事实上,在过 去的某一时刻,大约100 亿至200 亿年之前,所有星体都存在于同一地点,而那时候宇宙
的密度是无限大。这个发现最终将宇宙起源的问题带进了科学的王国。
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密。 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 事件,它们也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所在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 观测的结果。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 炸时有一个开端。必须强调的是,这个时间的开端和早先考虑的非常不同。在一个不变的 宇宙中,时间的起点必须由宇宙之外的存在物所赋予; 宇宙的开端并没有物理的必要性。 人们可以想象上帝创造宇宙发生在过去的任何时间。另一方面,如果宇宙在膨胀,宇宙的 起源似乎就有了物理的原因。人们仍然可以想象,上帝是在大爆炸的瞬间创造宇宙,或者 在晚些时候,以使它看起来就像发生过大爆炸似的方式创造,但是设想在大爆炸之前创造 宇宙是没有意义的。膨胀的宇宙并没有排斥造物主,但却对它何时从事这工作加上了时间 限制!
为了探讨宇宙的本质以及关于宇宙是否有始终等问题,你必须清楚什么是科学理论。 我将采用一个简单的观点,即理论只不过是宇宙的模型或它的受限制的部分模型,是一组 联结这模型的量和我们所做的观察的规则。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不具有任何的现实 性(不管在任何意义上)。一个好的理论应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它必须能够用少数几个固 定要素的模型来准确地描述人们所观察到的大量现象。二是它还必须能够对人们未来所能 观察到的现象的结果加以明确的预测。例如亚里士多德相信恩培多克勒的理论,即任何东 西都是由四种元素组成的:土、空气、火和水。这一理论足够简单,但它没有做出任何明 确的预测。另一方面,牛顿的引力理论是基于甚至更为简单的模型,即两物体之间的相互 吸引力与被称为质量的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但是它能够以很高的 精确性预言太阳、月亮和行星的运动。
任何物理理论都只是假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理论总是暂时的,永远不可能被证明。 不管多少回实验的结果和某一理论相一致,你永远不可能断定下一次结果不会和它矛盾。 另一方面,那怕你只找到一个和理论预言不一致的观测事实,即可证明它的错误。正如科 学哲学家卡尔· 波帕所强调的,一个好的理论的特征是,它能给出许多原则上可以被观测 所否定或证明有误的预言。如果新的实验中观测的结果与这预言相符,则这理论就幸存, 我们对它的信心也随之增加。但是如果有一个新的观测与之不符,我们就只得抛弃或修正 这理论。
至少人们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但是你总是可以对做出观测的人的能力表示怀疑。 实际上经常发生的是,创建的新理论是原先理论的推广。例如:对水星的非常精确的 观测揭示出它的运动和牛顿理论预言之间存在很小差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 运动则和牛顿理论的预言略有不同。爱因斯坦的预言和观测相符,而牛顿的预言与观测不 相符,这一事实是这个新理论的一个关键证据。然而我们在大部分实际情况下仍用牛顿理 论,因为在我们通常处理的情形下,两者差别非常小。(牛顿理论的另一个巨大优势在于, 它比爱因斯坦理论容易得多!)
科学的终极目标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论去描述整个宇宙。然而,大部分科学家实际 采用的方法是把问题分为两部分。首先,是一些告诉我们宇宙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定律。(如 果我们知道在任意时刻宇宙是什么样子,那么这些定律就能告诉我们在以后的任一时刻宇 宙的样子。)第二,关于宇宙初始状态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科学只应过问第一部分,他们 认为初始状态的问题应是玄学或宗教的范畴。他们会说,全能的上帝可以随心所欲地启动 宇宙。也许是这样的。但是,倘若那样,它也可以使宇宙以完全任意的方式演化。可是, 看起来它却选择让宇宙以一种非常规则的、按照一定规律的方式演化。所以,看起来可以 同样合理地假定,也存在着影响初始状态的的定律。
事实上,要想创立一个能够描述一切宇宙现象的理论是十分困难的。取代的办法是, 我们可以把问题分割开来,进而创建一些局部理论。每个局部理论对特定有限范围的观测 进行描述和预言,而忽略其他量的效应,或仅用简单的一组数字来代表它们。可能这种方 法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都非常依赖于其他的任何一个事物,就不可能 通过隔离法研究问题的部分去找到完整的答案。尽管如此,这确实是我们在过去取得进展 所用的方法。牛顿引力理论又是一个经典的例子,它告诉我们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只取决 于与每个物体相关的一个数字——它的质量,而与物体由何物组成无关。这样,人们不需 要太阳和行星结构及成份的理论就可以计算它们的轨道。
因为除了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目前所掌握的局部理论已经足够进行精确的预测, 因此很难找到现实的理由去探索宇宙的终极理论。( 但是值得指出,类似的论点也可以用 来攻击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这些理论已给我们带来了核能和微电子学革命! ) 一套完整 的统一理论的发现可能无法帮助我们种族的存活,甚至也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 自从文明开始,人们就不甘于将事件看作是互不关联的,不可理解的。他们渴求理解世界 的根本秩序。今天我们仍然渴望知道,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 人类求知的最深切 的愿望足以为我们不断的探索提供正当的理由。而我们的目标恰恰正是对于我们生存其中 的宇宙做出完整的描述。 第十一课 用思维操作机器 卡尔 兹莫
杜克大学实验室里一项猕猴试验表明,我们不久就能仅用我们的思维就能活动人造假 肢,控制机器人战士,并和数千英里外的人通讯。
(1)在杜克大学神经工程中心的实验室里,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不过,开始很难 看明白是什么东西。一个机器手臂从这边到那边不停地摆动,活像真的,非常怪异,好像 它试图从空中抓取看不见的苍蝇。机器手臂伸出机械手时绕枢轴转动并伸直。手钳合拢, 夹紧几秒钟,然后松开并缩回来,再朝新的方向伸出去。不错,这里没有什么特别惊人的 东西——机器手臂毕竟能做从制造汽车到给dna 排序的每样事情。但是,那些机器手臂 是用软件操纵的;而杜克大学的机器手臂接受的是一种不同的指令。要察看这些指令来自 何方,你得沿着从实验室出来的一长串乱糟糟的电缆走进大厅,再到另一个小房间。 (2)这个房间里坐着一个不动的猕猴。
(3)猕猴被捆在椅子上,眼睛盯着计算机显示屏。显示屏上有个小黑点,从这边跑到 那边;黑点停住时,围绕它的圆圈就扩大。只观看,你不会知道那黑点是表明另一个房间 里机器手臂的活动情况。圆圈表示机器人的手钳夹紧;夹力增加,圆圈扩大。换句话说, 黑点和圆圈随机器手臂的活动作出反应。机器手臂呢? 它是由猕猴操纵的。 (4)我刚才不是提到猕猴是不动的吗?
(5)再看看那些电缆。电缆弯弯曲曲地进入计算机后盖,然后又出来,最后到达猕猴 头上的帽子里。电缆从埋在猕猴大脑里的数百个电极接收信号,猕猴用思维向机器手臂发 出指令。
(6)几十年来,科学家就一直在思索、推测大脑和机器直接联系的可能性,但都认为 这不切实际。只是到了20 世纪90 年代末,科学家才开始充分地了解大脑与信号处理的有 关知识,从而出现了使科幻小说的幻象变成现实的希望的曙光。自那以后,人们开始以惊 人速度积累对大脑活动的深刻认识——大脑怎样给人体编码指令及大脑随后怎样学会改进 那些指令。杜克大学从事猕猴和机器手臂研究的人员处在该项技术的前沿。该大学的神经 学家、神经工程中心主任米格尔· 尼科莱利斯说:“这大大超出我们以前所做的。”的确, 该中心猕猴的表现说明,人类的思维与机器结合很快就会变为现实。
(7)尼科莱利斯及其小组深信,5 年内他们就能制造出由脑内植入电极的人来控制的
机器手臂。他们首要关注的是医疗领域——其目的是给肢体瘫痪的人提供使他们日常生活 更方便的新工具。但是,他们和其他科学家小组取得的成就在公营和私营部门激起了更为 广泛的兴趣。国防高级研究规划局已拨款2 400 万美元,支持美国全国各种脑-机研究活动, 其中包括杜克大学的研究小组。该局希望开发的重点项目是: 由思维操纵的作战机器人和 能完全用思维控制飞行的飞机。你想要与家庭生活关系密切一些的东西吗? 那就试试只要 通过大脑想就能交谈的智能电话吧。
(8)解码大脑指令的想法乍看起来可能像是十足的狂妄自大。计算机怎么能窃听日常 生活每时每刻发生在大脑里的全部活动呢?
(9)然而,经过一个世纪神经病学的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后,科学家不再那么畏惧大脑, 缩手缩脚了;他们只把大脑看作另一个信息处理器,尽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处理器。神经 工程中心与尼科莱利斯同为主任的克雷格· 亨利克斯说:“我们不把大脑看作神秘的器官。 我们把大脑中迸发出来的信息看成是1 与o,我们正在解码大脑。”
(10)当然,所有这些1 与o 都来自大脑几十亿个神经元。神经元一端受到进来的刺 激物时——例如,光子击中视网膜,视网膜就将视觉信息传递给临近的神经元——电脉冲 便经过神经元全长传递。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神经元每秒钟可爆发出数以百计的这种脉冲。 当每个脉冲到达神经元的远端时,便刺激这神经细胞发出神经传递素,这些神经传递素能 在邻接的神经元中激发出新的电脉冲。用这种方法,信号就像赛跑中的接力棒一样,传递 到大脑各处。最终,这种连珠炮似的代码引起沿神经传播的电脉冲,因为这些神经从大脑 发端,遍布全身,就会引起肌肉各种不同形式的收缩、张弛,使我们眨眼、说话、行走或 吹大号。
(11)20 世纪30 年代,神经学家开始用可植入体内的电极记录这些脉冲。尽管每个 神经元都包有绝缘鞘,但脉冲仍然在神经细胞外产生微弱的电场。研究大鼠与猴子大脑的 人员发现,将电极的敏感尖端放在一神经元附近,他们能检测到信号迅速穿过神经元时电 场发生的突然变化。
(12)科学家越深人研究这种神经密码,他们就越意识到这种神经密码与计算机的开、 关数码并非完全不同。如果科学家能破解这种密码——将一个信号转变为“抬手”而另一 个信号转变为“向左看”——那么,他们就能用这信息操纵机器。与杜克大学研究人员合 作的研究者、纽约州立大学州南部地区布鲁克林卫生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约翰·查平说:“这 种想法并不新鲜。人们自20 世纪60 年代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
(13)但是,大多数研究人员认为,每种类型的运动都是靠大脑几十亿神经元中一些 少数特定的神经元来控制的——为了找到那些少数神经元而需要监测整个大脑则会使成功 的解码变为实际办不到的事。查平说:“如果你想要机器手臂向左动,你就得找携带向左 运动指令的那小撮神经元。但是,你事先并不知道那些神经元在什么地方。”
(14)因此,那时知道的一切表明,使脑-机联系是徒劳无益之举。结果证明,那一 切都是错误的。
第十二课 生死之间的二英寸 罗伯特 理 霍兹
(1)在以18 倍于声速的速度飞行时,在航天飞机上生与死之间的距离只有2 英寸。 (2)这是航天飞机大多数陶瓷防热瓦的尺寸。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调查员正在努力搞清,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在星期六“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返航时失事坠毁。这一事故使7 名航 天员殒命,并使飞机的残骸碎片散布在美国西南部大地上。而在事故调查中,人们正在对 航天飞机上由26 000 片陶瓷瓦构成的保护层进行认真仔细地检查。
(3)在以那样高的速度飞行时——温度几乎是航天飞机铝合金机身熔点的两倍——几 乎任何灾难最终都会涉及防热罩的破裂而使航天飞机崩溃。这奇特的二氧化硅瓦片——由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