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重要概念: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羁縻府州
2、理解“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影响;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对外政策及其积极影响;唐太宗的晚年自评
3、通过唐太宗的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关心百姓疾苦、晚年自省,认识其作为一代明君的为政策略和智慧;通过唐太宗实施的开明民族政策和全方位对外政策,认识唐朝民族友好交往的方式、影响的对外交往的繁荣局面;通过归纳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诸方面的政策,全方位认识其治国方略及其借鉴意义。
4、掌握重大历史人物评价的方法、原则,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军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对世界的影响
教学方法:本课选取中国封建社会中期著名历史人物——唐太宗为典型,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3. 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 标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贞观之治”是一种社会现象,而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思想文化五个方面组成的,因此,要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分析。而要阐述“贞观之治”的表现,也必须从这五方面
着手。我们不妨把本课的内容概括为两个方面,即(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一、 学生自学、发现问题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贞观之治”的表现有哪些? (3)如何评价唐太宗? 二、 生生交流、合作学习 (一)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 ①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②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③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④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消灭刘武周势力。 ⑤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⑥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二)玄武门之变和李世民继位
①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②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功勋显赫,对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构成了极大威胁。李建成要保住太子地位,就必须除掉李世民。斗争中,李建成得到四弟李元吉的支持,处于优势。626年,他俩借突厥进兵之机,共谋调出秦王府兵将,以削弱李世民的力量。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下埋伏。李建成、李元吉上朝路过玄武门,发现伏兵,急忙掉头回马便走。李世民从后面大呼追赶,李元吉仓皇转身张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李世民。李世民还箭,李建成中箭而亡。李元吉也被李世民部将射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三)、“贞观之治”
1、概念和性质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历史上把唐太
宗时期的繁荣局面称为“贞观之治”。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5)对外关系方面:奉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表现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
(1)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 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3)生产发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尚需要联系必修二专题一第二、第三课内容。
(4)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尚需要联系必修三专题二有关内容。 (5)民族团结: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中外交往频繁:
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4、影响与评价:
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形成了“贞观之治”繁荣局面,其政治经济制度、用人政策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为唐朝的持续发展和“开元之治”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力求长治久安.但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四)评价唐太宗
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
是否有利国家统一; 是否保持政治安定; 是否促进经济发展;是否促进文化繁荣; 是否促进民族融合; 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唐太宗自己评价:“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污。”
历史评价:功大于过。晚年少于纳谏,大修宫殿,难免一些过失,享乐思想做法滋生。封建社会走向强盛时期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关于太宗治国之道,《贞观纪要》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