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部编)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十万个为什么》精品教案
生1: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碰到不理解的科学术语,我通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生2:在阅读的时候,我在书中写了不少批注,还写了读书笔记呢! 生3:读科普作品,我长知识啦!读完后,我准备制作一份科普小报。 生4:科普作品中的小故事很有意思,读完后,我要和同学演一演。 4.制订小组读书计划。 (1)出示表格。
(2)小组商讨,完成表格。 (3)各小组介绍读书计划。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这一本”走向“这一类”。采用思维导图、试题设计等形式,整体规划、设计选读书目的阅读过程、方法以及交流方式,真正实现课外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能力质的飞跃。
《十万个为什么》精品教案(第三课时)
课型:读后分享课 课时目标:
1.交流对选读书目内容的初步理解。
2.交流阅读方法,分享阅读成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创设活动,检测能力
1.师引导:有位作家曾经说过,能够从自己细心整理过的书架上找到自己想找的书,是件很棒的事。如果能够把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介绍给别人,也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这个学期,我们阅读了不少科普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的世界,分享书中的精彩片段,分享你的读书收获吧!
2.知识竞猜。 (1)连一连。 课件出示:
李四光 《灰尘的旅行》
9 / 16
高士奇 《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 贾兰坡 《看看我们的地球》 (2)猜一猜。 ①看插图,猜书名。 ②读片段,猜书名。 (3)比一比。
生展示思维导图,比较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与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在内容、写法等方面的异同。
(4)考一考。
生展示课前设计的试题,指名答题,并相机解答。
【设计意图】对比阅读同一主题的作品,自主设计阅读试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比较、鉴赏等一系列高阶思维能力,使阅读不断向纵深推进。
板块二 梳理结构,统整信息
1.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结构。
(1)师以《灰尘的旅行》为例,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
(2)生自主绘制选读书目的思维导图,可以绘制整本书的,也可以绘制某个章节的。
(3)全班展示交流,对照思维导图,介绍所选书目或章节的主要内容。 2.“采访”作者,感知内容。
(1)师引导:展开想象,对你所读书目的作者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关于书的内容,也可以问其他相关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该作者的语气回答。
(2)生模拟采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借用思维导图,将书本的结构“可视化”,以把握整本书的结构脉络。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采访作者,统整整本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板块三 自主交流,分享成果
1.交流读书方法。
师模拟记者采访:能说说你是怎样读这部书的吗?(师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10 / 16
2.分享读书成果。
(1)小组交流,推选优秀成果,全班展示。 (2)全班交流。
师引导:我们分小组交流读书成果,展示的内容及方式可以多样。 活动预设:制作作家名片;配乐诵读精彩片段;看图讲述书中故事;实验演示科学原理;小品表演某个章节;展示优秀读后感;展示科普手抄报;展示优秀读书笔记。笔记可以是读书记录单,也可以是在书中写的批注。
【设计意图】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阅读、思维、表达等多元的语文实践活动,展示读书的过程与方法,有创意地分享、交流阅读成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板块四 多元评价,持续阅读
1.多元评价。
(1)课件出示阅读评价表。 课件出示: 评价标准 评价☆☆☆☆☆ ☆☆☆☆☆ ☆☆☆☆☆ ☆☆☆☆☆ ☆☆☆☆☆ 等级 (2)师生评议:评价各小组阅读情况,评选“优秀读书小组”。 (3)小组评议:组内评价个人阅读情况,推选“阅读之星”。 2.课件出示名言,生齐读。
【设计意图】对读书的过程、方法及成果进行多元评价,引导学生发现新的阅读方向,找到阅读能力的提高点,杜绝课外阅读泛化、虚化的不良倾向。
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快乐读书吧”的教学中,教师准确把握课外阅读课程化的编写理念,重点抓好整本书阅读的三个关键点——读前指导、读中推进、读后分享。
1.读前“引趣”。
一是采用提问策略,引导学生面对平常的事物提出有趣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11 / 16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阅读量 阅读成果
激发其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二是采用预测策略,让学生读诗句,猜测整本书的书名,读目录时,猜测章节内容,利用已知推测未知,从而体验自主发现的乐趣。
2.读中“品趣”。
一是感知科普作品的有趣。通过品读精彩的章节、讲述有趣的故事等,引导学生发现作品内容与语言的有趣,巧妙渗透阅读方法。二是阶段性交流形式的有趣。采用知识抢答、猜谜语、角色扮演、看图配音等游戏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交流。三是阅读实践过程的有趣。阅读活动富有趣味性、挑战性,如比较阅读中外的《十万个为什么》、为选读书目设计一套试卷等,突出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不露痕迹地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和推动。
3.读后“生趣”。
一本书读完后,鼓励个人、小组用有创意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分享。采用角色朗读、情节讲述、表演、绘制思维导图、实验演示等方式,从作家介绍、全书梗概、精彩内容、读书笔记等方面,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方法和阅读成果,并通过评选“阅读之星”,对学生的整个阅读过程进行多元评价。此过程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读一本书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短诗三首》精品教案(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收集自己喜欢的现代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短诗三首》。 (2)师指名分别读三首短诗。 2.学习课文。
(1)师引导:读着读着,我们发现短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这里
12 / 16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