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3 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7/10 18:21:27

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授课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1】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学生欣赏新学堂歌,互相交流读诗的感受。

3.教师评议并小结:自古以来,月亮是个永恒的话题,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所吟咏的对象,在描写月亮的诗文中倾注了作者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作者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感受文中蕴含在“月”中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学生齐读课题。

4.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看到这个题目你都能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①想到季羡林老人的文章《月是故乡明》的主旨应该是“思念家乡”。 ②想到了与月亮相关的其他诗句,如李白的《古朗月行》等等。 二、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1.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3】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世界著名语言学大师。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通过对故乡月色和自己

童年生活的回忆的描写,抒发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体味吧。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认读生字。

①课件出示文中的生字词语。【出示课件6】

徘徊 烟波浩渺 篝火 萌动 澄澈 风光旖旎 瑞士 莱蒙湖 无边无垠 碧波万顷 巍峨雄奇 耄耋 燕园圣地 点缀 ②指名多个学生读,指名学生领读,齐读。

③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学习多音字“燕”

①yàn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

②yān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 举例:

a.我现在已经年近老耋,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 .

b.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

(3)理解词语:学生自由发言,全班交流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出示课件7】

四、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月是故乡明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作了简单解释。 (2)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是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

(3)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写作者离开故乡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4)第四部分(第7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迸发。

五、图片展示,欣赏故乡的明月。

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故乡的明月”,字幕出示课文内容,【出示课件11】学生用感官来感受“月是故乡明”,朗读字幕。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

2.请同学们课下搜集和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和文章进行阅读,和同学进行分享。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在烟波浩渺(miǎo mǎo)的海边,我们点起篝(gòu gōu)火。听着海浪声,看着火光闪动,一种激动在心底萌(méng míng)发。抬头望去,那澄(dèng chéng)澈(chè cè)的月光是如此的温柔。

(2)那位耄(māo mào)耋(dié dé)老人,一个人住在乡下。夏天,他的小院儿充满绿色,各色花朵点缀(zuì zhuì)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

二、给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换一个词语,意思不变。

(1)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 )( )

(2)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顶天立地,好不威风。( ) (3)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 ) 三、把词语和相关的意思用直线连起来。

烟波浩渺 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乐此不疲 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相映成趣 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 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答案】

一、(1)miǎo gōu méng chéng chè (2)mào dié zhuì

二、(1)陪衬(衬托) 不可胜数(不可计数) (2)大概(可能) (3)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三、烟波浩渺:形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广阔无边。 乐此不疲: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 巍峨雄奇: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2.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朗读课文,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了“月是故乡明” 这句话的出处,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并跟随作家季羡林一道欣赏了“故乡的明月”。

3.当你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时,心中一定也引起无限遐想,也一定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

(1)说说面对月亮你都想起过那些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当你面对明月,想起古人的诗句时,你是否想到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学生自由发言。)

4.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了解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体会作者寄托在明月中的对故乡永恒的思念与牵挂之情。希望同学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独立阅读与思考,通过交流,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细读品味,体会文意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出示课件3】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这段话和课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一自然段是对“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简单解释。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4】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不可胜数。(过渡,由月到山、水,从而引出了下文中故乡的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山高月小”分别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散文前、后《赤壁赋》。

③“三潭印月” 是西湖十景之一,被誉为“西湖第一胜境”,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风景秀丽、景色清幽,尤三潭印明月的景观享誉中外。

④这部分课文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由月亮总有陪衬,引出下文作者对故乡苇塘上和水中月亮的描述和怀念。)

⑤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件出示:【出示课件9】

至于水,我故乡的小村子里却到处都是。……天天盼望着黄昏早早来临。

(1)小组同学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2)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①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②作者说“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句中的“此”是指代什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句中的“此”是指代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它更突显“我”对童年和家乡的眷念。)

③作者明明是写家乡的月亮,为什么写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这些童年趣事呢?(这些童年趣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更能表达出对作者故乡的思念。)

④“八月湖水平”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作者对洞庭湖,进行了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取得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家乡几个大苇坑的烟波浩渺与洞庭湖的“八月湖水平”相比较,显出作者心目中,苇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由月亮联想到的往事经历,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授课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的“徘、徊”等16个会认字,读准多音字“燕”等;会读“烟波浩渺、篝火、萌动、澄澈、风光旖旎”等词语。 2.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出示课件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