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王家卫
加拿大 2000年9月12日 西班牙 2000年9月26日 香港2000年9月29日 韩国2000年10月21日 意大利2000年10月27日 英国2000年10月27日 台湾2000年10月28日 日本2000年10月30日 比利时2000年11月8日 德国2000年11月30日 故事梗概
故事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香港的上海移民区为背景。
1962年,报社主编周慕云(梁朝伟饰)和太太搬进了一幢公寓,与他们同时搬来的还有另一对年轻的夫妇——苏丽珍(张曼玉)和她丈夫。苏丽珍在一家贸易公司当秘书,而她的丈夫由于工作关系,常常出差。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一样,经常不在家,于是独自留守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便在许多次的擦肩而过和点头示意中开始认识对方。在逐渐的交往中,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对方有许多与自己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比如看武侠小说等等,相互之间也变得越来越熟悉。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都发现自己的另外一半似乎在背着自己在外面有了一段感情,而出轨的对象就是隔壁的邻居。于是周苏二人相约到一家餐馆,却惊讶地发现对方也同样发现了这个事实。
于是两人决定扮演对方的配偶,了解他们这样的一段感情究竟是何如产生的。可是演着演着才发现,自己已经太过入戏,深深地爱上了对方。之前他们一直以为自己不会喜欢上对方,只不过是为了解,抑或是报复,可到最后却发现,自己已经离不开对方。苏丽珍以为真正伤心的是自己老公的欺骗,到最后,却发现当不得不与周慕云分开时,自己才真正伤心欲绝。
尽管如此,两人却都没敢迈出最后一步。周慕云最后独自去了新加坡,而苏丽珍也离了婚,独自抚养儿子。两人都曾经试图寻找对方,却又都无奈的错过。最后终究是天各一方,只是给对方留下了说不尽的遗憾和眷顾。
四.具体分析及讨论
1.《阿飞正传》
《阿飞正传》可以说是王家卫第一部完全按照自身意愿拍摄的电影,而整部影片从头到尾在讲述的内容,几乎只是“漂泊”与“归属”。
《阿飞正传》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全名,有的只是别名,他们的姓氏从没被提及到,而在影片中也没有一个人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或婚姻。这种设定的本身便制造出一种让
5。 观众感觉在现实生活中无限飘泊的活生生的类型电影人物形象○
影片的主人公旭仔则可以说是王家卫所有电影中无根性体现得最集中的人物。无论是幼时生母的抛弃,成长中对养母的不认同,成年后情感上的放荡,对于婚姻的恐惧,抑或是他自己对于生活的随意和冷漠,都体现着这个人物“阿飞”的特点。而片中的其他人物的无根性,虽不如旭仔一般明显,但也处处可见。苏丽珍的背井离乡,舞女露露的颠沛生活,超仔
的漂泊无定,歪仔的游手好闲,旭仔养母的老无所依,无不体现着这一点。
在叙事上,这部电影显得凌乱而没有主线。也正是这样一种原因,这部影片的票房并不佳。然而正是这种略显零碎的故事叙述才更体现得出真实生活中的流离之感,正是在不断跳跃的情节之中才能使观众对片中所表达的对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感同身受。
旭仔在影片大约四分之一处有一段独白:“我听人家说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可以一直地飞呀飞呀,飞得累了便站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生只能落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时候。” 可以说,《阿飞正传》整部影片都在围绕着这段话来发展。
影片开头的是一段俯拍的菲律宾丛林随着镜头向右推移,着实让人有些没有头绪。但是影片看到结尾,这个镜头再次出现,才发现这段镜头所要表达的正是片中反复提及到的“无脚鸟”。回顾整个故事的进程,顿生漂泊无根之感,不仅让人唏嘘。
无脚鸟的这个故事不仅可以算是王家卫想在这部影片中表现的主题,甚至可以说是王家卫在他的所有电影中都在表现的内容。
2.《花样年华》
《花样年华》可以称得上是王家卫的巅峰之作。与王家卫之前的影片相比,这部影片的所蕴含的的内容更为丰富,也更为隐晦,含蓄。漂泊与归属虽不能算是这部影片的主题,但是无疑影片中许多内容都包含着有关的讨论和思考。
在电影的开始,周慕云和苏丽珍和各自己家庭同时搬进了同一栋公寓楼。两人都没有搬入新家时的兴奋,虽然忙乱却都并不急躁。两个家庭想必都已经熟悉了这样奔波流离的生活,搬家已是常事,而公寓更无“家”之感,所以更谈不上兴奋了。
二人生活虽然貌似安定,但是漂泊之感却更胜于生活颠沛的人们:虽然有工作,做的却都并不是自己喜爱的事情,虽然有家,家庭却都已貌合神离,找不到安全和归宿。身体虽然暂时能够安定,可心却只能漂泊。
于是当两颗漂泊的心聚在一起,才终于似乎找到了归属和安定。他们提醒着自己不要爱上对方,小心地靠近,却还是爱得难舍难分。可到了不得不分离之时,两人却谁都没敢走出最后一步,尽管有着种种的不舍与留恋,他们还是选择了逃避,到最后,一切的安定和归属都留在了吴哥窟石壁上一个小小的洞中,而两个主人公再次回归漂泊。一切的踟蹰与等待,一切的彷徨与无奈,终究不过是一场盛大的错过。
可是回过头看,这个故事是不可能以两人终成眷属为结局的。倘若结局真的是两人终成眷属,那好似穿着西服衬衫,打着领带,却坐在路边摊吃煎饼油条,让人啼笑皆非。在这样一部自始至终都透漏着压抑,阴霾情绪的电影中,皆大欢喜的结局显得格格不入。导演明白这一点,观众也明白。这是人物和时代大背景的漂泊特点所决定的。
在《花样年华》中,没有了富于哲理的大段内心独白,取而代之的是轻描淡写的过场字幕,没有了复杂纠缠的人物关系和零乱多线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缓慢的故事节奏和单线清晰的情节。王家卫不再像在之前的影片一样直白而尖锐地表达他的思想,反而换了一种平和的而更耐人寻味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他在电影艺术创作上的发展,也是他个人思想境界的升华。
3.王家卫的电影与无根文化 在对无根文化的体现上,《阿飞正传》可以算得上是他所有的作品中最为突出和明显的。从头到尾,整部影片始终在围绕“无脚鸟的传说”展开。而随后拍摄的《东邪西毒》《重庆森林》则是延续了这种对无根文化的体现。到了《花样年华》,影片中对无根文化的体现则变得更为含蓄,内敛。
实际上,无根文化不仅仅是王家卫的影片当中特有的元素。在许多香港其他导演的电影
中,我们同样能看到无根文化的色彩。例如以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喜剧,其中许多都充斥着小人物颠沛流离的生活,虽然能够让人捧腹,但这种对归属感的寻找和追求却也让人唏嘘;又或者是曾经盛极一时的警匪片,其中的各种追逐,逃亡令观众时时刻刻绷紧神经,暗示着香港现实生活中安全感的缺乏,甚至就连香港电影独有的武侠玄幻类影片,其中的特技飞行,飘逸的动作,也或多或少影射了人们对于现实的逃离和回避,对流浪和漂泊的向往。不过由于这些影片的商业色彩太过浓厚,加入了太多的娱乐元素和搞怪噱头,无根文化在其中的表现并不明显。相比这些电影,王家卫的电影由于其对于艺术和思想的追求,极好的呈现了香港文化的无根性。
4.无根文化与香港社会
香港电影中体现的这种无根文化从地域上来讲可以说是港片特有的。与其他地区的电影相比,香港电影既没有大陆植根于土地和农民之中厚重的“农村题材”,又很少有美国好莱坞中小人物经过不懈努力奋斗最终成就大事业的“励志电影”,有的只是无论平民或者英雄都不得不面对的迷失,辗转,流浪,和漂泊。可以说,无根性已经深深植根于香港文化性格之中,不仅影响着电影,更是影响着普通香港人的生活态度和立世哲学。
这种无根文化的出现固然要归根于长达一百年的殖民时期。由于地处大陆边缘,又有殖民统治下的文化隔离,致使香港游离于母体文化之外,漂泊无依。而同时,香港地区本身的特点也促进了无根文化的出现。在香港生活的有许多是外地人,就算是本地人,向上追溯一到两代,也大多是从外地移入香港。王家卫本人也是从外地移居至香港,虽然在离开上海时仅有五岁,不过相信在内心深处他仍然将上海视为故乡。否则在他的几部影片中便不会一次又一次的以香港的上海移民区为背景展开故事,他也不会执拗地一定要找到一个会讲老式上海话的人来出演他的影片配角。香港的无根性体现在了王家卫这个个人身上,而王家卫则把这种无根性完全的体现到了他的电影中。
香港是个高度密集的城市。超快的生活节奏和巨大的生活压力逼迫着每一个人努力地忙碌地工作。这种忙碌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必然。因为香港人大多数都缺乏安全感,只有紧张的生活和工作才可以填补归属感的缺失。在许多外地人眼中,香港既让人向往,又让人畏惧。向往的是香港的繁华,富庶,欣欣向荣,而畏惧的则是缺乏归属感。根据我的了解,很少有人乐于在香港长久的居住下去,大多数人进入香港仅仅是为了感受大都市国际化的气息,又或者是为了去淘金,取得不菲的收入,而只有极少人会把香港当成家的所在。大概是香港文化中缺乏足够厚重去承载和安顿漂流的心。
在无根文化的影响下,一方面造成了香港文化中的“寻根”特性。例如,港人的对于中国传统的风水气运的重视和相信远远超过大陆,就连政府办公机关也设置有香炉,仙位。有人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封建迷信的限制和宗教信仰的合理引导所致,然而对比同样不是共产党统治下的台湾,风水事业并不如香港这般的兴盛。从深层上分析,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偏执追求正是源于无根文化所导致的“寻根”。
而在另一方面,这种无根文化则造成了对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追求。正是由于香港缺少母体文化的依托,缺少历史与文化的厚重和深刻,才致使部分香港人放弃了对于精神的追求,对归属的寻找,转而投入物质世界之中。香港表面的繁荣昌盛下,同样有着无数的纸醉金迷,奢华糜烂。丰富的物质世界反衬出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缺失。这种精神世界的缺失要归根于香港文化中历史纵深感的缺失和文化元素的多元,致使香港人在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的茫然。他们在灵魂上缺少依附和承载,很难生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充满激情的精神与生
6。活状态,更多时候则是感受到命运无常的幻灭感和无所归依的无根感○由此而产生的及时
行乐的享乐主义,则直接造成了香港社会对物质的追求。
五.结论
无根文化已经构成了王家卫电影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即使这种归属感的缺失与影片所叙述的故事和表达的主题并无关联,影片仍然会在许多细节中显露出这种无根文化的特质。具体体现在电影中,则是缺少归属感的人物,表面上显得凌乱随意的情节架构,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空灵飘渺的配乐,符号化的物品等特征。在他的每一部电影中,都有一种漂泊,流离的情绪贯穿始终。这是他贯穿于所有电影作品中无根文化的根本体现。
香港社会的无根文化派生出了许多次文化,上述的“寻根”与“物质追求”便是由无根文化衍生而来。然而限于我在社会文化理论上面的匮乏,以上关于文化的产生原因以及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只是根据我自己的直觉进行的分析,并没有更多的理论依据。在掌握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相关理论之后,关于无根文化的根源以及影响方面能够有更深更广的分析,但是我的研究只能到此为止。
六.参考文献
1 摘自《王家卫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孙艳 2007-三峡大学
2 本段以及本小节最后一段部分文字摘自《王家卫生平及创作年表》○,于中莲,2001,当代电影
3 部分信息摘自“百度知道”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160312.htm?fr=ala0_1_1,访问时○
间09年12月26日 4 部分信息摘自○“百度知道”http://baike.http://www.china-audit.com//view/65898.html?wtp=tt,访问时间09年12月26日 5摘自《○“交流”与“拒绝”的纠缠——王家卫电影中“无根性”的体现》,张泰,电影评介,2007年7月
6摘自《王家卫电影的后现代母题》○,黄莉,电影评介,2009年9月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