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天命 知仁礼 正名知言
知天命 知仁礼 知言 ——孔子的君子之道
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
裴祎1330020183
内容摘要 《论语》开篇于“学”,收尾于“天命”。孔子的思想其实就是人应该如何存在、如何作为的系统思想。天命观、仁论、礼论、正名知言是孔子思想的四大主要内容。知天命就是把人本身的存在与政治有机结合,把政治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标准;仁论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的理论体系;而孔子的“礼“则是克服和超越人的本性,最后回归礼制规范的学问,更是连接”知天命“与”知仁“的桥梁,是这二者实现的共同基础;在这一切的都得以完整实现的前提下,最高层次的君子之道就是”正名“,”知言“,达到语言与人的存在本身高度统一的境界,这也就是孔子的君子之道。孔子的思想体系无所不包,《论语》尽管只是记录孔子的言行,却也将夫子的平天下之心留给后人去学习和发展。
关键词 《论语》 天命 仁 礼 知言
《论语》集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谈举止,是当今研究孔子思想的文献中最基本的资料,它记录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方法等等,有时也反映了孔子的一些哲学思想。要研究孔子的思想,《论语》永远具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知天命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宁愿付出十四年的奔波劳累,也要换取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孔子“知天命,安天命”的体现,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追求最高的政治理想。孔子晚年回忆自己的人生时说“五十而知天命”。①这里的“天命”,其实就是说,自己直到五十岁才领略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说起“五十”的来历,或许与孔子极为推崇的周文王有关。在周文王五十岁那年发生了罕见的“五星聚会”星象,预示着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大变革。这时姬昌正式称王,发动了反抗殷商的暴力革命。孔子认为,周文王的经历昭示了天命的真实存在,人生在世必须将投身政治、造福百姓为己任,无论什么人间力量在天命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人要做的就是要“畏天命②”,把天命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这样才能最终达到目的。冉伯牛患病,在其弥留之际孔子拿起他的手说,“命矣夫”!颜回去世,孔子连呼“天丧予”!他又
①
《论语·为政》。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月版 《论语·季氏》。宋·朱熹撰,《新编诸子集成·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2月版
②
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应该也是受到孔子的言传身教。
在孔子追求政治理想的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对天命的敬畏。孔子不但用天命思想为自己的言行找到依据和继续前行的动力,也时时用天命观对学生循循善诱。在孔子看来,人进行学习的意义就是更好地实现天命。《论语·子路》: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一个人即使能将诗经完整背诵,但是派他出使却不能对答如流,交给他政事也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僵硬死板的人就算死记硬背再多的大道理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最终无法将自己的才华施展到政治上来,就无法顺从天命,满足自己的人生价值。回望孔夫子的经历,在他结束了长达十四年的政治流浪生活返回鲁国以后,虽然已经放弃直接参与政治生活改变国家现状,但是他又开办了私塾,把自己生平所学传授给三千弟子。孔子把自己实现天命的理想转而寄托在学生身上。孔子之所以对身边弟子孜孜不倦地教诲,根本原因就在于他认为自己的使命就是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造福天下苍生,这也是实现生命意义的最高表现。
“天命”是君子“三畏”中的第一畏。《论语·季氏》记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天命”的敬畏,就是对君子的最高政治使命、人生在世的最高政治目标心存敬畏。要使人的努力顺应天命,首先必须要把握什么是“天命”。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