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9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单元《酸和碱》必考经典题(word版有答案)
2019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十单元《酸和碱》 必考经典题
1、某兴趣小组利用传感器二氧化碳性质再探究。实验步骤如下:
(1)如图1所示装置的气密性良好,三瓶250mL的烧瓶内收集满CO2气体,三个注射器内各装有85mL的液体(分别是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连接好装置和压强传感器。
(2)三位同学同时迅速将注射器内85mL的液体(水、饱和石灰水、40%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各自烧瓶中,关闭活塞。
(3)一段时间后,同时振荡烧瓶。观察传感器定量实时地传回烧瓶内气压变化形成的图情况如图2所示。试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曲线1中CD段气压急速减小的操作是___.不改变装置药品的情况下,进一步降低E点的方法是___. (2)曲线2中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___.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___. (3)对比曲线1、2、3,不能得出的结论是___.
①CO2能与水发生反应;②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CO2;③CO2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④检验CO2用饱和澄清石灰水较合适;⑤吸收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
(4)已知本实验中提供的氢氧化钠溶液足量,Y则烧瓶内250mLCO2气体理论上最多能生成的碳酸钠质量为多少?(本实验条件中CO2的密度约为2g/L,最后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 解答:
(1)振荡烧瓶会加快二氧化碳的溶解;使烧瓶内物质冷却,温度降低压强也会减小; (2)曲线2是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曲线2与曲线3差异较大的原因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的量很少,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3)根据二氧化碳中加入水,可测出1体积水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故能得出②的结论;加入氢氧化钠后二氧化碳急速减少,压强减小的很明显,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故能得出③的结论;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比较多,所以吸收CO2用NaOH溶液较合适,故能得出⑤的结论;由于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很少,不能用来检验二氧化碳,用石灰水的不饱和溶液较好,故不能得出④的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通过以上实验不能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需要做一个对照实验即可,所以不能得出①结论。
(4)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二氧化碳质量=250mL×2g/L=0.5g CO2+2NaOH═Na2CO3+H2O 44 106
0.5g X 44:106=0.5g:X
X=1.2g 答:生成碳酸钠质量最多为1.2g 故答案为:(1)振荡烧瓶;使烧瓶内物质冷却; (2)CO2+Ca(OH)2═CaCO3↓+H2O;饱和石灰水浓度太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影响了二氧化碳的吸收
(3)①④;(4)1.2g.
2、小组同学在学完中和反应知识后思考,除了通过酚酞变色说明氧氧化钠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还有什么方法能说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同学们讨论后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方案一:测定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混合前后的pH.
【实验探究】甲组同学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均匀混合后测定此时溶液的pH=5. 【得出结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并且该反应中 过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讨论】乙组同学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pH=13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均匀混合后测定此时溶液的pH=8.同学们认为该数据也能证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填“同意”或“不同意”),理由是 .
方案二:小林同学将稀盐酸逐滴匀速加入一定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用数字化仪器对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进行实时测定,得到的曲线如图1所示.
同学们认为根据该图象也能判断出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该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请你根据图中曲线判断大约 秒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反思质疑】小涛同学通过测定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混合前后的温度变化,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小组同学一致认为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拓展】化学实验中还有很多物质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如将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无明显现象.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所示实验证明反应可以发生.实验过程中试管内液面上升,同学们认为该现象说明二者发生了反应,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严谨,理由是 ,你的改进方法是 ,请你再设计出一种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
解:方案一:
【得出结论】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完全反应后溶液pH小于7,并说明该反应中稀盐酸过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故填:稀盐酸;NaOH+HCl═NaCl+H2O.
【交流讨论】不同意这种说法,理由是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pH也减小. 故填:不同意;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pH也减小. 方案二:
过程中容易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根据图中曲线判断大约50秒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故填:放热;50.
【反思质疑】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是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故填: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实验拓展】该方案不严谨,理由是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改进方法是:设计和图2相同的实验装置,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相同体积的水进行对比试验;
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方案:取混合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故填: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设计和图2相同的实验装置,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相同体积的水进行对比试验;取混合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气泡,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 3、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探究环境温度对过氧化钠(Na2O2)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影响. 【猜想与假设】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湿度较小的条件下不反应,只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反应.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在湿度较小和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均能反应. 【查阅资料】
常温下,过氧化钠是淡黄色粉末.过氧化钠能与盐酸反应. 二氧化碳不溶于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ppm是含量的一种表示方法. 【实验探究】 实验一的步骤如下:
(1)用图1装置制取并收集较潮湿的二氧化碳气体.锥形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其中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作用是 .
(2)如图2所示,在三口瓶瓶口分别插入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带铁丝的胶塞.
(3)待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二氧化碳读数稳定后,用铁丝戳破装有过氧化钠的塑料袋,使过氧化钠粉末与潮湿的二氧化碳充分接触,打开数据采集器,得到图3、图4.
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
(1)用图5装置制取并收集较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其中固体干燥剂的作用是
(2)如图6所示,在三口瓶瓶口分别插入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带铁丝的胶塞.
(3)待二氧化碳传感器显示二氧化碳读数稳定后,用铁丝戳破装有过氧化钠的塑料袋,使过氧化钠粉末与较干燥的二氧化碳充分接触,打开数据采集器,得到图7、图8.
【结论与反思】
(1)小组同学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猜想 (填“1”或“2”)是正确的.
(2)分析图3中相对湿度变化的原因是
答案:
解:实验一:(1)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能吸收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故填:CaCO3+2HCl=CaCl2+CO2↑+H2O;吸收氯化氢;
(3)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过氧化钠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与二氧化碳能反应,故填:过氧化钠在湿度较大的条件下与二氧化碳能反应; 实验二:(1)干燥管中的碱石灰能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三口瓶,防止对二氧化碳的湿度造成影响,故填: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三口瓶; 【结论与反思】(1)根据图7和图8可看出,在湿度较小的条件下,过氧化氢也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故猜想2正确,故填:2;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