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两种方法:(8+3)×(18÷3)或者18÷3×8+18 (8+3) 求的是什么?)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1页“练一练”。
(1)课件出示“练一练”题目的文字部分。 学生阅读题目,了解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2)提问:你打算用怎样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 启发学生想到用画示意图的策略来解决。 (3)画示意图并解答。
要求:先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示意图,并列式解答。完成后,再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小组里的同伴交流。
(4)组织交流。
展示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解题的过程。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6题。
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在图中画出增加或减少的部分,再解答。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题:练习八 第 3 课时 总第 26 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第4、5、7-16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画图整理信息的方法,能借助所画的线段图和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
2.进一步体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价值,懂得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培养运用这一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强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出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什么呢? (2)我们通过画什么样的图来分析问题? (3)运用画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呢?
2.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完成一些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将再次感受画图这一策略的价值。(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画线段图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2页“练习八”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画出线段图。
观察线段图、分析解题思路,发现:2本笔记本的价钱刚好就是12元。 2.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10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将教材上的线段图补充完整。
这里比较困难的是弄清楚线段图中,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表示的是不是8张。 教师可以进行启发:如果多出的这一段是8张,那王晓星就要把这一段都给张宁;这一段都给张宁后,两条线段会一样长吗?
引导学生发现:只能把王晓星比张宁多出的那一段的一半给张宁,这样两条线段才会一样长。因此多出的那一段要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才是8张。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1题。
组织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补充线段图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综合练习
用画示意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53页“练习八”第8题。
这道题画示意图时,引导学生可以用一个小圆点表示一个人,画出下面这样的示意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计算出每个方阵需要两种颜色的运动服各多少套,再算出一共要准备多少套。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八”第13题。 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将长方形扩大成正方形。 组织学生观察图,思考:扩建部分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解答,组织汇报。
3.完成教材第52~54页“练习八”其余习题。 学生独立完成。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第六单元 运算律
课题: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 1 课时 总第 27 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55-56页,例1,练一练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生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和踢毽子吗?我们班哪位同学跳绳比较强?谁踢毽子比较强?
学生自由发言。
2.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题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
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教师板书:17+28=45(人) (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 师板书:28+17=17+28 (4)照样子写一写。
让学生试写等式,并投影展示。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5)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 (28+17)+23 = 45+23 =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 28+40 = 68(人)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 (4)加深认识、探索规律。
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判断下面的○里能不能填等号。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这几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从这些例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这两个算式中,三个加数分别相同,加数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
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1、2、3题。
(1)第1题中的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第2题是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这在过去的计算过程中有学习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
(3)第3小题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第六单元 运算律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