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汉语试题库
3.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荀子?天论》) 5.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练习九]
一、请指出下列句子的习惯句式,说明其用法,并加以翻译。 1、信问曰:“大王自料,勇敢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论语?述而》) 3.嫂何前倨而后卑也?(《战国策?秦策一》)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5、今有医於此,和合其祝药之于天下之有病者而药之。(《墨子?非攻中》) 6、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殽之战》) 7、吾私有讨于午也,二三子唯所欲立。(《左传?定公十三年》)
8.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9.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左传?昭公十五年》) 10,先生得无诞之乎?《史记?扁鹊列传》
11.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12、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孟子?梁惠下》
13、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4、薪者投镰于地、嗔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论衡?书虚篇》
15、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左传?昭公五年》
16、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17、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崔琰《记王忠肃公翱事》) 修辞练习
一、名词解释{并举例} 1.并提 2.互文 3.双关 4.对偶 二、简答:
1.古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有哪几种? 2.引用有哪几种情况?举例说明。
3.什么是代称?举例说明代称的几种情况。 4.什么叫委婉?委婉有哪几种?举例说明。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1.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滕王阁序》) 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巫山?巫峡》) 3.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巫山?巫峡》)
5.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治长》) 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客至》)
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人珠廉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8.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9.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 10.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风赋》) 11、公已失老母,方寸乱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12、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13.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无论》) 14.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别赋》) 1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6.一登龙门,则声价百倍。(李白《与韩荆州书》) 17.淮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河广》)
18.及三闾桔颂,情采芬芳。(《文心雕龙?情采》)
19.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棲老凤凰枝。(《秋兴八首》) 20.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汉书?高帝纪》) 21.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孟子?梁惠王下》) 22.大王入关,秋毫无所犯。(《鸿门宴》)
23.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24.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2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 27.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勾践灭吴》) 28.夫种、蠡无—罪,身死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29.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文心雕龙?情采》) 30.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31.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岳阳楼记》)
32.打坏木栖床,谁能坐相思?三更书石阙,忆子夜题碑。(《乐府诗集?读曲歌》) 3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4、元戎号令严,人马亦轻肥。(高适《蓟门五首》之三) 35.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 音韵练习 [练习一]
一、名词解释: 1.《切韵》 2.《中原音韵》 3.三十六字母 4.等呼 5.韵摄 6.叶音说 7.平水韵
二、用音韵学术语写出下列中古音声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微 知 从 端 群 喻 来 日 匣 邪
帮 定 娘 敷
三、简单介绍古汉语语音的历史分期。
四、中古到现代,声调的演变规律有哪些内容? [练习二]
一、研究上古声母的著名学者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二、谈谈清代以来学者对上古韵的分部情况。 三、关于上古声调有哪几种说法?
四、陈第在《毛诗古音考》里提出的关于古音学的著名观点是什么? 五、什么叫阴阳对转?上古阴阳声韵是怎样相配的?
六、举例说明古书中的破读和假借现象,并说明它们的区别。 [练习三]
一、解释名词和术语 1.音和 2.类隔
3.膑,鼻引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主要有哪些?比较科学的是哪种?举例说明之。 三、指出下列反切不能直接用今音拼读的原因: 1.马,莫下切; 2.杜,徒古切; 3.龙,力锺切; 4.筹,除留切; 5、哜,在计切; 6.虬,渠幽切; 7.悭,苦坚切; 8.厚,胡口切; 9.心,息林切; 10.头,度侯切; 11.东,德红切 12.鼙,部迷切 13.阪,扶板切: 14.喟,丘愧切: 15.虫,直隆切: 16.能,奴登切; 17.巨,其吕切; 18.苦,康杜切; 19.兵,甫明切; 20.尖,子廉切; [练习四]
一、研究上古音的材料有哪些? 二、解释下列古音现象:
1、“匍匐”古人又写作“扶服”“伏羲”又写作“包牺”。
2、未见君子 惄如调饥”。毛传:“调,朝也。”郑笺:“朝饥”。 3、《论语》“涅而不缁”,《史记》引作“泥而不缁”。
4、“羽”读如“沪”。
5、“燕王甚兑”。“兑”通“悦”。 6、《诗经》“敷政优优”,《左传》引作“布政优优”。
7、广州方言中把古代微母字“无、尾、望、闻、蚊”等读成[m]声母。 8、《论语》“君子笃于亲”,《汗简》五云:“古文作竺”。 9、《说文》冲读若动。 10、“而”读为“能”。
11、“皇”读为归往之往。
12、姨,弟也,言与己妻相长弟也。
13、王必无人,臣奉璧往使。“奉”今作“捧”。 14、《易》读“匪夷所思”,《经典释文》“夷,荀本作弟。” 15、《诗?齐风》:“子之还兮”,《汉书地理志》引作“子之营兮”。
1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马贞索引:“汶汶者,音闵。汶汶犹昏暗也。” 17、枹(fú):《说文》:“击鼓杖也,从木包声。”
古书注解练习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 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注《_____ 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注,宋______疏。 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 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 )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 )朋,同志( )友。”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 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四、简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分别? [练习二]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