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张堰二中教学研讨活动 物理教案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执教:张堰二中 周一吟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声》章节的第一课时,在教材中以及以后的物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以及声音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本节课与生活、生产联系十分密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初步的实验技能,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感受声音的美好与有趣,体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习兴趣和
求知欲望。
(2)通过活动探究,意识相互合作、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和声音传播的介质 教学难点:声波的传播形式
【实验器材】鼓、音叉、悬挂有乒乓球的铁架台、木棒、水槽、弹簧等。 【教学流程】
引入 情景1 活动1 学生活动 活动2 观察 体验 结论Ⅰ 张堰二中教学研讨活动 物理教案
活动3 教师演示 结论Ⅱ 活动4 实验探究 结论Ⅲ 活动5 视频 结论Ⅳ 活动6 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视频播放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简单介绍贝多芬,学习贝多芬为了音乐事业执着奉献的精神,同时引入本节课学习内容。 环节2:学生实验 造声比赛
学生利用饮料瓶造声,边实验边思考,归纳得出结论。 环节3:演示实验 显现振动
敲击鼓面和音叉,将振动转化显现。 环节4:借助弹簧 认识声波
用弹簧模拟空气的振动,从而认识声波的传播形式和内容。 环节5:合理猜想 实验验证
合理猜想声波还可以在哪些介质中传播,然后通过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最后归纳得出结论。
环节6:学生体验 回归教材
通过“悄悄话”活动体验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效果不同;并回归教材,归纳得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环节7:观看视频 合理推理
播放玻璃罩中闹钟的传声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实验结论:真空无法传声。
环节8:课堂小结 收获知识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课后作业】
八年级物理校本作业《课课练》1、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