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永胜至宁蒗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永胜至宁蒗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0) 按道路绿化设计要求,全面完成道路的各项绿化工作,科学合理地实行草、花与灌木、乔木相结合的主体绿化格局,注意检查和完善绿化、美化工作。
(11) 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野生动物保护教育,严禁任何打猎活动。 (12) 按照环保“三同时”思想,边施工边绿化,提高沿线的植被覆盖率,可起到美化环境、净气除尘、降噪固沙作用,营造一个新的道路生态环境。
(13) 公路路基工程结束后,应采取一切绿化措施,尽快恢复原来的自然群落。尽量避免人工痕迹,使路域植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公路绿化以保护沿线景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提供和谐的公路景观为根本目的。
(14) 加强对绿化植物的管理与养护,保证成活率。树种的选择尽量选择当地土著树种,尤其是一些容易栽培、树形美观或经济价值较高及属于保护的植物。可供选择的乔木树种有毛红椿、冬樱花、旱东瓜、木棉、印楝、清香木、黄连木、西南桦等,灌木种类如坡柳、大叶千斤拔、地石榴等,草本种类如类芦、蜈蚣草。
5.3. 水环境保护
(1) 应做好桥梁截排水沟的设计,并在跨桥梁的1个桥头设置隔油沉砂池,将桥面径流引入池中进行处理后回用于道路洒水或绿化,避免桥面污染物随路面径流直接进入水体。
(2) 应做好路面截排水沟设计,避免路面污染物随路面径流直接进入水体。
(3) 施工营地禁止设置于距离水体较近的地方,禁止侵占河道或水体。 (4) 针对地表水附近的渣场、表土临时堆场、临时施工场地,建议要求在设计阶段,按照相关标准修建挡墙和其他防护措施,避免堆渣和表土临时堆存不稳对河道行洪、河流水质、下游安全等造成不利影响。如有必要,可优化渣场设计,适当调整堆渣高程,甚至重新选点布设渣场。对于可能受河流影响的施工场地,在临时堆场布设时,一方面要考虑高程,一方面要采取挡护措施。
(5) 在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建立环境保护监管制度,进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22
永胜至宁蒗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行合理化施工,预防和消除施工交通阻塞。重点放在水土保持与路基防护排水工程、施工噪声、扬尘防治和水环境影响上。
(6) 做好路基防护与排水工程(挡土墙、急流槽、排水沟、盲沟、绿化等)的综合防护体系设置。废方弃料选择适当位置堆放,禁止直接乱弃于沟溪中,以免引起沟谷阻塞、水土流失、泛滥成灾。
(7) 禁止向地表水直接排放施工废水。施工场地、施工营地设置时应尽量远离地表水体,最近距离不得低于200m,同时,施工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必须收集后设沉淀池进行处理,并根据实际情况添加中和剂,处理达标后方可利用或外排。施工结束后将沉淀池拆除或覆土植被。生活污水经沉淀池及隔油池处理后用于绿化、路面降尘、农灌等,不能直接排入水体;线路靠近城镇和村庄的地方,施工人员生活污水可利用附近村落中的旱厕进行粪便及污水的处置进行处理或直接就近租用当地民房作为施工营地,以减少环境污染。沿线须设置临时旱厕,定期消毒清运,粪便可作为有机肥料施用于附近旱地;生活污水经沉淀池及隔油池处理后用于绿化、路面降尘、农灌等,不能直接排入水体。
(8) 规范桥梁施工期的管理。桥涵桩基础工程尽量选在枯水期施工,避免在汛期、丰水期施工。在桥梁下部结构钻孔桩机械作业时禁止将施工废渣、废油、废水等弃入河流,桥墩施工区附近设置必要的排水沟用以疏导施工废水,排水沟土质边坡及时夯实。桥梁施工作业完毕后,要清理施工现场,以防施工废料等随雨水进入河流,造成水质污染。严格按照公路桥梁施工的有关规范进行围堰的施工,桥梁施工水中围堰高度要求高出施工期间可能出现的最高水位0.5~0.7m。围堰外形考虑河流断面被压缩后,流速增大引起水流对围堰、河床的集中冲刷等因素,并满足堰身强度和稳定的要求。围堰要求防水严密,减少渗漏。灌桩前挖好沉砂池,灌桩出浆进入沉淀池进行土石的沉淀,定期清理沉淀池,清出的沉淀物就近运至弃渣场集中堆放。运送存放过程必须有环境保护人员监督,不允许随意丢弃,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泥渣对河流水质的影响,防止泥渣堆置不妥对河流防洪产生不利的影响。施工结束后将沉淀池拆除或覆土植被。桥梁施工作业完毕后,要清理施工现场,以防施工废料等随雨水进入河流,造成河道淤塞和水质污染。
(9) 建筑材料运输车辆及材料堆放场应加盖蓬盖;沥青、油料、化学品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23 永胜至宁蒗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等有害物质堆放场地应设工棚,并加蓬布覆盖以减少雨水冲刷造成污染,在临时堆土周围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施工地段应设土工布围栏。
(10) 施工生产废水拟采用自然沉降法进行处理。在工程沿线施工工区各设一座简单平流式自然沉淀池,施工生产废水由沉淀池收集,经酸碱中和沉淀、隔油除渣等简单处理后,主要污染物SS去除率控制到80%,pH值调节至中性或弱酸性,油类等其它污染物浓度减小。施工废水尽量循环回用,以有效控制施工废水超标排放造成当地的水质污染影响问题。
(11) 在路基纵断面凹形处或在有雨地面,有地表径流处开挖路基时,且路基附近有河渠、水田、池塘时,应在该路基两侧设置临时泥沙沉淀池,使地面径流在池中流速减缓,泥沙下沉,并在沉淀池出水口处设土工布围栏,再次拦截泥沙,以避免泥沙对水体的影响。当路基建成,至过水涵管铺设完毕或恢复后,推平沉淀池。
(12) 含油污水控制措施:采用施工过程控制、清洁生产的方案进行含油污水的控制。① 尽量选用先进的设备、机械、以有效地减少跑、冒、滴、漏的数量及机械维修次数,从而减少含油污水的产生量。② 在不可避免的跑、冒、滴、漏过程中,尽量采用固态吸油材料(如棉纱、木屑、吸油纸等)将废油收集转化到固态物质中,避免产生过多的含油污水,对渗漏到土壤的油污应及时利用刮削装置收集封存,运至垃圾场集中处理。③ 机械、设备及运输车辆的维修保养尽量集中于各路段处的维修点进行,以方便含油污水的收集;在不能集中进行的情况下,由于含油污水的产生量一般不大于0.5m3/d,因此可全部用固态吸油材料吸收混合后封存外运。④ 在施工场地及机械维修场所设平流式沉淀池、含油污水由沉淀池收集,经酸碱中和、沉淀、隔油、除渣等简单处理后,油类等污染物浓度减小,施工结束后将沉淀池覆土掩埋。⑤ 对收集的浸油废料采取打包密封后,连同施工营地其它固体废物一起外运,外运地点选择附近具备垃圾填埋或有垃圾处理能力的城镇。
(13) 加强运营期公路设施维护与修理,保证公路排水系统以及路堤防护工程、边坡绿化工程的正常功能,强化路堤的稳定和保护。加强公路及机动车辆的运输管理、禁止超载及运送散装粉状货物的车辆上路、严格监控运载危险品的车辆等非工程性措施。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24
永胜至宁蒗二级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4) 道路建成通车后,养护工程至关重要,要注意沿线两侧绿化设施管理及社会环境的恢复与维护,加强环保工作。进行路基稳定、防护与排水设施及坡体加固的维护,结合当地特色的地貌,进一步加大道路周围的景观绿化,造就一个良好的道路营运环境。
(15) 拟建道路与地表水平行路段路面径流应排至路旁边沟,避免径流直接入库;对于跨越河流的桥梁,养护部门应加强其清扫、净化工作,随时保持桥面清洁。
5.4. 大气环境保护
(1) 公路设计中应加强路段两侧的绿化设计,在满足工程设计标准、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采用高大乔木,以降低车辆行驶对环境空气敏感目标造成的不利影响。
(2) 对照《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沥青拌和场应设置在居民点下风向300m以外区域。考虑到公路沿线居民点和运距等因素,公路建设中设备应选择先进的、配备沥青烟消除装置和除尘装置的沥青拌和设备。
(3) 稳定材料拌合站必须设置于下风向150m以外的区域内。
(4) 水泥、砂料等易洒落的散装物料在装卸、使用、运输、转运等过程中,必须采取防风遮盖措施,以减少扬尘。
(5) 施工建材堆场应尽量远离居民点、学校等敏感目标和地表水体。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在粉状物料堆场四周应设置挡风墙、合理安排堆垛位置,必要时在堆垛表面掺外加剂或喷洒润滑剂使材料稳定,减少可能的起尘量,并采取加盖蓬布等措施。
(6) 施工便道和未铺装道路必须定期洒水,减少扬尘污染;经过居民点路段或大风大气应增加洒水次数;路基填筑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洒水;在路基材料压实后也应经常洒水。此外,大风天气应增加洒水降尘的次数。
(7) 沥青混凝土拌合和捕摊作业应在每日10时以后开始,避免夜间及清晨熬制拌和沥青。
(8) 为施工人员配备防尘劳保用品,如口罩、风镜等。
(9) 加强交通管理,禁止尾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做好公路两侧一定范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25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