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专题11传统文化经典20112018年高考精编版分项汇编(浙江)(解析版)Word版
2011年-2018年高考试题精编版分项汇编之浙江专版
一、【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2个小题。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论语·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华。②使:假使。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 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答案】
21.“梦见周公”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22.①主旨在于说明德、才的关系,孔子强调德重于才。②“周公之才之美”,是极言其才干之优异:
“骄”“吝”则是恶劣的品质。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华出众也不足称道。
①
②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物象的特征的分析等,注意找到
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22.【试题分析】本则材料孔子说的是(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
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孔子肯定了周公的优秀才干,但他认为一个人的品德更为重要,如果品德不好,才华出众也不值得称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的解读,难度较大。考生首先要读懂论语选文的意思,
还要结合孔子的思想等来对选文加以分析。考查的方式也有多中,浙江卷主要偏向于对句子本身内容的解读,但北京卷则把对《论语》的考查与微写作联系起来,考生要在平时多加积累,深入探究。 二、【2017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
子贡属于 。(2分)
22.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
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答案】 21.德行 言语
2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
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解析】
21.试题分析:从所给材料来看,第一则材料借子贡和孔子之口表明颜回聪敏有才华,第二则材料则借孔
子之口表明颜回知进退,明白何时该入世何时该退隐,这两则材料都突出了颜回的“德行”。第一则材料通过子贡的回答可以看出子贡看待问题较为深刻,语言表述得体,由此可判断出子贡应属于“言行”。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论语》的熟悉及掌握情况,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掌握的内容来回答就可
以了。如单纯从试题所给材料出发,则有一定难度,考生综合两则材料内容可以概括出颜渊属于“德行”,子贡属于“言语”。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既考查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又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这类题,首先要整体阅读所给材料,逐段进行翻译,了解材料的内容,把握材料的主题,然后分析不同断句形式给文言句子带来的不同理解,进而明确正确的断句形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最后归纳两则材料表现出来的孔子教育思想的共同点,分条列出。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先总述后分析。注意言之成理。 【参考译文】
(一)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
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二)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三、【2016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证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②德:通“得”。
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 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答案】 23.去无用之费
24.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②合理地节约用度。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解析】
23.试题分析: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因此,
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②
①
【名师点睛】这道题其实考查两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一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是概括综合的能力。因此,
答题时应该手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墨子·节用》: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
利可以加倍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王施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就多了。
四、【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2
分)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答案】 23.浩然之气
24.①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②养气,能配道义,于事无惧。
做此题要能读懂此段文言文,结合文中反复出现的“浩然”“气”和文段的论述,确定“浩然之气”是文
段的关键词。“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本自浩然,,失养故馁”“养气”,结合这些文句和题目中“善养”,故填“浩然之气”。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综合性试题,不仅要求考生掌握阅读文言文本的能力,同时还要求考生扩大名著
阅读面。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名著选文的意思,注意抓关键词“浩然”“气”。 做此类题时,首先认真阅读文言文选文,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和反复出现的词语及论述方向找准关键词或中心论点,最后结合题意回答问题。平时要注意多阅读名著,积累文学知识。并且要认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4.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需要理解划线句子的意思,然后进行概括总结。划线句子意思是,只有知言,才
能够明晓道义,而且对于天下的事再没有疑惑;养气那么就能辅助道义,而且对于天下事再没有畏惧的。理解了文句含义,作答时,可以从文本中找关键词组合出答案。关键词“明夫道义、无所疑、配夫道义、无所惧”。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是一道文言文阅读理解分析题,不仅要求考生具备文言词句的理解能力,还要求能分析
文言文本内容,并筛选、概括。解答本类题时,要从文本入手,先运用文言知识理解文句含义,然后分析文句关系,结合题目要求找到关键词,然后组合成答案。注意词语“则”提示了“知言”“养气”分别与后文的关系,能帮助确定答题的信息区域,然后从中找出关键词“明夫道义”“无所疑”“配夫道义”“无所惧”,组合答案。平时要认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以便能够更好理解文言文意。多阅读文言名著,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参考译文】:
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的人,竭尽自己的心了解事物的原理,对于天下所有的言论,没有不探究挖掘它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