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吴中豪:语文教学改革如何走一条至易、至简的路?
这样一个目标老师应该用多长教学时间可以完成,如果你用一节课40分钟,他用20分钟完成,我仅用10分钟就能完成,哪一个最有效,当然是用10分钟的。如果我用最少的时间让百分之九十甚至九十五的学生能够去读这本书,那么我的目标就达到了。所以我觉得这堂课教师用真正一节课时间让学生逐段去预测这本书的内容,最后提出向学生推荐这本书,从现场效果看学生读书兴趣确实被激发起来,但是用一节课时间有些得不偿失,甚至有点奢侈。 一位教师听了我对这堂课的意见后问我:如果按你说的上十分钟,那么这堂课其他时间干嘛?我说公开课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内容啊,不能因为公开课就把十分钟的内容硬拖长到四十分钟吧!如果要上四十分钟的话可以这样设计:教师推荐不是一本书,而是推荐二、三本书,十分钟、十五分钟够了;接下来让学生讨论一下哪本书你最感兴趣?为什么会感兴趣,是这本书情节内容好,还是老师推荐得好?然后再以学习共同体方式相互推荐好书,再由共同体推荐一个同学全班交流,推荐完了评点一下那个同学推荐的书你最感兴趣,哪个同学推荐得最好,大家点评一下。这样的课既是推荐图书,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又是口语交际练习,事半功倍,一箭双雕。我认为像这样的图书推荐课每个学期至少应该上两节,开学初一节,推荐五到十本书;下半学期再上一节。这样学生就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了,这样的课效率一定很高吧。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关键是选好合适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一是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这是“质”;一个是选择多少教学内容,这是“量”的问题。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不在老师教了多少内容,而在学生学会什么。祖庆老师这堂课教了两个内容:一是小说的阅读方法,怎么读小说,要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要抓住关键情节;二是让学生体会马克吐温的语言表达特点,然后写一段话。这堂课老师上得很累,结果要求学生写一段话没有时间了。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想教的内容多了些,容量太大了。其实后面写话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写话才能真正体会如何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喋喋不休的特点。可是这个环节没有时间具体落实了。所以我建议二选一,教师要敢于舍弃。舍去哪一个,我认为将如何阅读小说舍去,就抓好一个喋喋不休,让学生写一段话,然后再交流评点,再修改。这样学生这堂课的收获应该说是大大的了。这个教学内容的难度其实已经足够一节课的教学容量了。如果选择小说的阅读方法也可以,指导完如何阅读小说以后,再让学生回顾总结小说怎么阅读,接下去老师们做什么,让学生实践啊,再让学生读一两篇小说,尝试运用小说的阅读方法。小学阶段这样一个内容最多教一次,教两次不得了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师不能满足于教过,应该追求的是学生“学会”。老师教过了学生不一定会,学生练过,实践了以后才能真正学会。刚才法根老师课上有一个统计,第一次写一段话学生说理时能够自觉“引用”的只有四个,也就是说老师“教过”了,学生理解了,但只有四个学生会用;老师点评以后第二次写话,学生说理所会引用的有二十个学生,一下子增加了5倍。如果再有第三次写话,那么学会“引用”的学生还会更多。这充分就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课堂里一定要安排学生实践, 理清了质和量的关系,我们就知道高效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去追求教学内容的量,而是应该追求的是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不求多,其实每篇课文教学都应该落实一些基本要求,比如课文读熟,生字、词语都能理解,都能积累,于永正老师程其为保底工程,一定要扎实。完成这些基本教学内容任务已经不轻了,然后再要添加其它教学内容一定要控制好“量”千万不能多。语文课犯的一个毛病就是随课文教知识或方法,老师要把备课钻研教材是自以为重要的内容都教给学生了,一个不舍得落下。这样教学语文知识也好,读写方法也好,都呈碎片化状态,零打碎敲的知识教学或方法指导是无效的,因为知识只有在结构化的体系中才有价值。老师教过不等于学生学会,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老师只管教,不考虑学生到底怎么才能学会。 以前我们一直说讲读课文要走“一个来回”,这是吕叔湘先生提出来的,先是从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然后从思想内容再回理解语言文字怎么表达的。这样一个来回走两步,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解”这个层面。我认为语文课必须走出第三步,就是“实践”这一步。理解了以后一定要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去实践,理解得再多,不会用,就无效,甚至无用;实践以后才真正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方法,学会策略。所以我提倡学习语言文字要三步走。 最后要强调的是语言积累,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写过一篇文章《再论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专门谈了这个观点。其实无论写作也好,阅读也好,都必须以大量语言积累为基础。没有语言积累,学习再多的方法也白搭,所以积累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积累语言第一是积累生字,这一条老师们都很重视,还有积累词语,有些老师重视,也有些老师不够重视,比较忽视的积累句子,其实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不但取决于积累的词汇量,还取决于积累的句型,句型越多表达就越丰富,写文章也越有文采,这是成正比的。小学生积累语言练的是童子功,终生受用。昨天我去福建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带来两个编辑,跟我说这两位编辑语感很好,文字水平很高。语感怎么形成?语感什么时候形成?语言说到底是种习惯啊!语言习惯的形成,语感的培养,这都是要练童子功的。小时候如果语言习惯不好,规范的语言习惯没有形成,那么他的语病可能一辈子都非常难改正。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个帖子,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有关领导写了一封贺信,不到一百字居然有三个病句,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封信一定不是秘书写的,否则早就炒鱿鱼了。一定是他本人写的。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位领导是大学语文没学好,中学语文没学好,还是小学语文没学好?大家都认为是小学语文没有学好。所以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有责任呀!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干嘛,我们在教什么?小学语文课重视的是语文知识和方法规律的教学。其实语文知识、方法规律可以晚点学,学生在中学、大学里学习很容易,而小学语文教学要把语言习惯培养好,规范语言习惯的形成,语感培养,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啊!所以我说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首要任务。语文课一定要重视朗读,重视背诵,重视语言运用。积累和运用是语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就强调积累和运用,一直到现在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最后引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烦,邪道至玄、至晦。 语文课程和教学改革应该走一条至易、至简的路!如果我们的改革越改越复杂,那是永远没有出路的! 以上这是我想表达的一些观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