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说课稿 - 难溶物的溶解平衡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说课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幻灯片展示框架(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设计思想、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来说一下这一节在高中化学中的地位及作用。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又一个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情况不可以忽略)
知识储备: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已经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实验能力:学生已经具有独立或合作完成简单实验的能力。 心理认知: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三维目标:基于我校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三维目标设定如下:
本节课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师生互动式对实验现象分析推理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建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概念,应用平衡原理解释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培养学会用化学术语进行表述的能力,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迁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习能力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及特点 难点:建立“沉淀 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 。
课时分配:第一课时: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难溶物的溶解平衡,并了解溶度积的含义及表达式
第二课时:学习沉淀的生成、溶解和转化及其应用。 四、设计思想:
五、本节内容我分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分析课题,温故知新。
本节内容研究的是难溶电解质的溶解问题,很多同学都有个错误的认识:难溶电解质就是一点都不能溶于水。为了改变同学的认识误区,我安排【学生实验】向滴有酚酞的蒸馏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镁固体。同时结合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表和书后的溶解性表,复习溶解度的有关知识,归纳出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通过学生思考,让学生理解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科学家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么科学辩证的论断是非常难能可贵
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所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可能是强电解质,如BaSO4,也可能是弱电解质,如Al(OH)3。
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二)易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微观、动态过程。
将足够量的氯化钠固体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 如何验证这是饱和氯化钠溶液?(小组汇报) 1、氯化钠溶解过程
2、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不规则的晶体一段时间后变成比较规则的晶体。
利用动画模拟微观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溶解平衡的建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为了深入认识氯化钠的溶解平衡,我设计了【学生实验】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浓盐酸,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可以结合。继而提出问题:问题一:为什么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没有晶体析出呢?
学生思考可得出结论: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的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同,形成沉淀和溶解平衡状态,所以不会有沉淀析出。(副板书书写氯化钠溶解平衡表达式)NaCl(s)
Na+(aq) +Cl-(aq),加入浓盐酸,氯离子浓度增加,平衡发生逆向移动, 才有NaCl
结晶析出。至此,学生建立了易溶物质的溶解平衡。
环节三 建立沉淀溶解平衡模型 然后通过类比: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混合沉淀后,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Ag+和Cl—呢?
学生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根据溶解度再小也不会等于零,得出一定存在Ag+和Cl—,形成AgCl饱和溶液的结论。接着提出问题:那么固体AgCl和溶液中的Ag+和Cl—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也形成溶解和沉淀平衡。通过画时间速率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体会易溶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没有本质区别。
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结合动态平衡的特点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特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讲述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AgCl(s) 溶解 Cl-(aq)+Ag+(aq),强调各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对比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
沉淀
通过课堂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以氯化银溶解平衡为例,填写表格,让学生应用化学平衡知识类推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
再将知识加以引申,促进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提问: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会认为等物质的量的Cl-和Ag+会反应完全,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Cl-和Ag+的反应有新的认识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重新认识有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其实质就是难溶电解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化学上规定,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方程式中用“=”表示,解决学生的认识冲突。
以上是通过思维探究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的学习,完成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问题,建立微粒观。深入地理解反应的实质,
将知识进行整体建构,有机整合。
沉淀溶解平衡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一样,合乎平衡的基本特征、满足平衡的变化基本规律, 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我们都学习了相关的常数,在沉淀溶解平衡这也有它自己的常数。
2、溶度积常数(或溶度积)(Ksp ): 并思考以下几点问题:
结合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回答以下问题:;
溶度积的表达式如何书写,并做练习。Ksp的意义 然后举例说明如何应用溶度积常数。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溶度积常数,我安排了【自主探究】
结合化学平衡与电离平衡分析Q与Ksp的相对大小与沉淀的溶解和溶液中离子生成沉淀之间的关系。
[学生总结] 然后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深入的认识溶度积常数。
通过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让学生概括知识内容,总结学法的作用。
理论研究的作用是发展认识和指导应用,体现科学本质和科学价值 。我们要将所学习的理论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环节四理论应用:沉淀的生成
展示生活中水垢的图片,说明水垢的危害。让学生分析产生水垢是因为水中有钙镁等离子,这些离子容易形成沉淀,从而形成水垢。为了避免水垢的形成我们怎么去除水中的钙离子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组【学生实验】向两支盛有氯化钙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碳酸钠和硫酸钠。通过实验和查阅溶度积大小让学生总结出沉淀剂选择依据。应用沉淀生成原则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参看溶度积大小解决如何除去废水中的Cu2+、Hg2+ 。 理论应用:沉淀的溶解
创设情境:水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已经产生的水垢怎么除去呢? 学生实验:分别向氢氧化镁沉淀中加入盐酸和氯化铵。
利用所学的平衡理论分析讨论沉淀溶解的原因,探究是什么原因使氢氧化镁能够在氯化铵 中溶解。通过向氢氧化镁中加入醋酸铵,让学生得出结论。总结出沉淀溶解的规律。 最后结合刚才的实验,学生得出结论可以用醋除去水垢。 创设情境:在用醋溶解水垢时发现效果不好
分析原因:水中含有硫酸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引导学生实验1、Mg(OH)2转化为Fe(OH)3
2、AgCl转化为AgI,再转化为黑色硫化银(颠倒实验顺序观察结果。)
利用平衡移动原理和沉淀溶解度上的差别加以解释,找出这类反应的特点
要想更好的除去水垢,最好是先用碳酸钠溶液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用酸除去。 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此处有两道练习题进行巩固 然后是板书设计
作业:活学活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培养自学能力,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1. 本届学习了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参照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的知识,研究一下沉
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
2. 阅读书上科学视野的内容,让学生加深认识溶度积的概念。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幻灯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热情高。从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看采取的知识迁移、思维探究、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表达的、给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说课内容,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基于什么思想设计什么环节,通过什么方式解决了什么问题。体现了那个教学目标 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既然任何物质都可溶,我们就来看看物质溶解过程的微观表现。以氯化钠为例研究溶解过程
通过氯化钠溶解平衡的建立,我们
利用动画模拟微观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溶解平衡的建立。 此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学生很容易由氯化钠迁移到氯化银的溶解平衡的建立
应用动态平衡理论来解决完成表格,让学生讨论完成,同时让学生简单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因素。从而加深对动态平衡原理的理解。与此同时,为了对以前的平衡常数的复习和巩固,故此题让学生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的书写规则书写此沉淀溶解平衡的常数表达式。 然后用幻灯片总结ksp的概念以及意义。
以氯化银为主线讲解,设计了几个探究活动,意图: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 至此学生已经建立了沉淀溶解平衡理论,为了学以致用,下面我们应用理论来解决一些试剂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达到对理论的深化理解。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