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四章 血液循环
具体反应过程如下:
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在失血后30s内,全身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①大多数器官的阻力血管收缩,总外周阻力增加;②心率明显加快;③容量血管收缩。结果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回升,同时,器官血流量发生重新分配,优先保证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2.血管的自身调节 当血量明显减少时,血管平滑肌所受的牵张降低,通过自身调节机制引起血管收缩,使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回升。出现在10min到1h。
3.毛细血管对组织液的重吸收增加 毛细血管血压降低,前、后阻力的比值增大,组织液回收增多,使血浆量有所恢复。在1h内发生。
4.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的生成和释放增加 能使血管收缩,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量的恢复。在失血后1h发生。
5.血浆蛋白和红细胞的恢复 血浆蛋白,可在一天或更长的时间内由肝脏加速合成而逐渐恢复。红细胞由骨髓造血组织加速生成,约需时数周。
第六节器官循环
体内各器官的血流量一般与灌注该器官的动、静脉之间的压力差成正比,与该器官血管对血流的阻力成反比。
一、冠脉循环
(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冠脉循环是营养心脏本身的血液循环,由主动脉根部分出,主干行于心脏的表面,小分支垂直于心脏表面穿入心肌,在心内膜下层分支成网。心肌收缩时易受压迫。心脏的毛细血管数与心肌纤维数的比例为1:l。
(二)冠脉循环的生理特点
1.途径短
2.血压较高
3.血流量大 在安静状态下,占心输出量的4%-5%,。
4.平静时动一静脉血含氧量差大 心肌摄氧能力很强。当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主要依靠冠脉血管的扩张来增加其血流量,以满足心肌对氧的需求。
5.血流量受心肌收缩的影响 左心室在等容收缩期时左冠状动脉血流量突然减少,甚至发生逆流。左心室射血,冠状动脉压也随之升高,冠脉血流量增加;减慢射血期时,冠脉血流量又减少。在等容舒张期,冠脉血流量迅速增加,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心肌代谢水平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冠脉血流量与心肌代谢水平成正比。
在各种代谢产物中腺苷起主要作用。
2.神经对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在冠状动脉的平滑肌上有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分 布。 α 受体被激活时引起冠脉收缩, β 受体 被激活则引起冠脉舒张。在一般情况下, α 受体作用占优势,但在整体中交感神经对血管平滑肌的直接收缩效应可在短时间内被局部代谢产物的舒血管效应所掩盖。在整体中刺激迷走神经时对冠脉血流量的影响较小。
3.激素的调节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主要通过增强心肌代谢活动和耗氧量使 冠脉血流量增加;甲状腺激素通过提高心肌代谢水平,使冠状动脉舒张。大剂量血管升压素和血管紧张素II能使冠状动脉收缩,冠脉血流量减少。
二、肺循环
肺循环是指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通过肺泡壁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而转变成动脉血并返回左心房的血液循环。
(一)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1.循环途径短
2.血压较低
3.肺血管顺应性大,有“贮血库”的作用。在一个呼吸周期中,吸气开始时动脉血压下降,吸气相的后半期降至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在呼气相的后半期达到最高点。在呼吸周期中出现的这种血压波动,称为动脉血压的呼吸波。
(二)肺循环血流量的调节
1.局部化学因素的作用 当一部分肺泡气体中的氧分压降低时,肺泡周围的微动脉收缩,局部血流阻力增大,血流量减少。
2.神经体液性调节刺激交感神经可产生缩血管作用;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轻度的舒血管作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II ,5羟色胺和组胺等能引起肺血管收缩,前列环素、乙酰胆碱可引起肺血管舒张。
三、脑循环
脑循环主要是为脑组织供氧、供能,和清除代谢产物,维持脑部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稳态。
(一)脑循环的特点
1.血流量大,耗氧量多 安静状态下脑的血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15%,耗氧量占机体总耗氧量的20%。主要依靠血液中的葡萄糖供能。脑血流中断10s左右,即可导致意识丧失,若超过5min,将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
2.血流量的变动范围小 当平均动脉压在60 - 140mmHg范围内变动时,通过脑血管的自身调节作用可使脑血流量保持相对恒定。
3.局部化学因素对血管舒缩活动的影响大 H + 引起脑血管舒张,O 2 分压降低时,可引起脑血管舒张。
4.神经因素对脑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较小。
5.有血一脑脊液屏障和血一脑屏障。
(二)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
脑室和蛛网膜下隙中充满脑脊液。功能有:①保护作用②作为脑、脊髓神经组织与血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媒介。③对脑产生浮力,减轻了脑对颅底部神经和血管的压迫。④因脑组织中没有淋巴管,由毛细血管壁漏出的少量蛋白质可随脑脊液回流入血液,成为回收蛋白质的一个途径。
脑脊液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血浆滤过,而是主动转运过程。在血液与脑脊液之间有一道屏障,称为血-脑脊液屏障。这一屏障的组织学基础是无孔的毛细血管壁的脉络丛细胞中存在着运输各种物质的特殊载体系统。
血液与脑组织之间也存在着特殊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称为血一脑屏障。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血一脑屏障。不同的水溶性物质的通透性则不同。脑内毛细血管处的物质交换也是
一个主动转运过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终足可能就是血一脑屏障的结构基础。另外,毛细血管对某些物质的特殊的通透性也与血一脑屏障的特性有关。
血一脑脊液屏障和血一脑屏障对于保持脑组织的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有重要意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