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琵琶行》导学案带答案的
《琵琶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目标:从失意者的互相同情慰藉之情中受到悲剧美的陶冶,从而认识封建社会(压制人才)的黑暗,激发学生珍视今朝的成才环境。
知识目标:
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及本诗名句,学会古诗诵读。
2.整体把握全诗,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3. 欣赏作者运用生动、新颖的比喻描绘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感受诗中音乐描写的意境;
能力目标:进一步巩固并领会对古代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如何塑造艺术形象把握主题(体会诗人把琵琶女的遭遇于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的用意,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学法指导】
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查阅词典,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课前预习】
1.查阅作家作品及创作背景。
2.熟练诵读课文,分组讨论,翻译课文,积累字词,找出名句。
【知识导学】
1. 唐朝宣宗皇帝李忱为一位诗人写了首悼亡诗:“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 _,
1
___胡儿能唱琵琶篇_。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位诗人就是白居易。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
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
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3.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是乐曲的意思。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
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富于变化。
【基础演练】
给下列难字注音:
铮( zhēnɡ)铮然贾(ɡǔ)人悯( mǐn )然
转徙( xǐ)荻( dí)花霓( ní)裳
琴( qín )瑟( sa)琵(í)琶( pá)
钿( diàn )头呕(ōu )哑( yā)嘲( zhāo )哳( zhā)
六幺( yāo )
【理一理】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1.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两部分: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邀见歌女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个人物形象
作者在叙事中虚实结合,通过写琵琶女的演奏,不仅展现了其高超的技艺,还揭示出她复杂的心理;通过琵琶女的自叙身世,塑造了一个漂泊沦落、凄苦哀怨的歌女形象。
3.“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都是从繁华的京都长安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又都满怀着“忧愁暗恨,生活都同样冷落、失意,处境悲苦”。
【品一品】
1.释解琵琶声(学习的重点)
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