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章节归纳版
4.危害性。 5.复杂性。
6.处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7.决策的时效性。 8.全球性。
三、卫生应急管理的概念和原则 (一)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emergency management)是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手段的,研究在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控制和恢复过程中,如何通过风险管理、优化决策、整合资源、协调行动等一系列活动和措施的开展,实现预防、减少、控制风险,保护人们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应对策略和措施的过程。 (二)卫生应急管理 1.卫生应急管理的概念
卫生应急管理(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是包括对事前、事中和事后整个卫生应急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实施与评价等活动的总称。它包括宏观层面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卫生应急工作行政管理以及组织机构层面对卫生应急工作的微观管理活动。 2.卫生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第一,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第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第三,依法规范,措施果断。 第四,依靠科学,加强合作。 四、应急管理相关理论 自学
第二节 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一、中国卫生应急体系
应急体系是指应对突发事件所需的组织、人力、财力、物力、智力等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通常所说的“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就构成了我国应急体系的基本框架。
其中,预案是前提、体制是基础,机制是关键,法制是保障。应急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上述构成要素的有机整合。 (一)法制建设
2007年8月30日中国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是中国应急法律法规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此外,中国还先后制定或修订了《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40余部法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40余项行政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治保障。 (二)体制建设
“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
具体地说,应急管理体制是规定政府、部门、企业面对危机时在各自方面的管理范围、权限职责、利益及其相互关系的准则,它的核心是管理机构的设置,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关系到整个应急反应系统功能能否有效发挥。 (三)机制保障
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是确保对应急组织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协调,对各种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和配置,并对组织系统运行过程施加影响的动力之一。 (四)预案
预案指面对潜在的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而事先制订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处置方案。 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件)发生前、发展过程中以及发生后,责任主体、行动策略和资源准备等。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