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卫生事业管理学重点章节归纳版
(3)在法定的大范围人群中实现疾病风险分担,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4)政府在医疗保险中承担中介及仲裁的角色,能较好地协调保险各方的利益,管理成本较低。 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的缺陷包括
(1)现收现付的基金筹集方式,无法解决医疗费用负担的“代际转移”问题,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尤为突出; (2)实行第三方付费,医患双方的费用意识淡薄,导致医疗服务过度利用,医疗费用增长过快; (3)预防保健服务重视不够;
(4)不同社会医疗保险组织之间存在明显的缴费与补偿水平的差异。 三、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一)概述
商业医疗保险是将医疗保险当作一种特殊商品,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筹集医疗费用和提供医疗服务,并对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的国家有美国、瑞士等。 (二)美国经验
美国的医疗保障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由私人或社会组织承办的商业医疗保险,占据主体地位;
另一类是由政府承办的社会医疗保险,包括医疗照顾(Medicare)制度和医疗救助(Medicaid)制度,处于补充角色。
在美国,商业医疗保险非常发达,全国约有1800多家商业医疗保险机构, 80%以上的国家公务员和74 %的私营企业雇员都是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商业医疗保险可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种,非营利性的可免2%的保险税。 (三)优点和缺陷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优点有:
(1)实行多贡献多多受益,体现效率原则; (2)医疗保险体系多元化,对需求反应灵敏; (3)主要由市场调节,减轻政府组织与经营的负担。 商业医疗保险模式的缺陷包括:
(1)人群享受医疗保险主要受到支付能力的限制,社会公平性差;
(2)医疗保险的商业性和第三方付费机制,导致卫生资源大量消耗和医疗费用飞速上涨。 四、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一)概述
储蓄医疗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由单位(雇主)与个人(雇员)缴费,以个人的名义建立医疗储蓄账户,支付个人及家庭的医疗费用的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的国家有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 (二)新加坡经验
新加坡的医疗保险制度包含三个层次,即全民保健储蓄(Medisave)计划、健保双全 (Medishield) 计划及保健基金(Medifund)计划。其中,以全民保健储蓄计划为主体,健保双全和保健基金计划为补充。整个制度强调以个人责任为基础。
第三节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架构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历程
计划经济时期: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农村合作医疗
1994年:两江(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199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推开
200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2003年:农村医疗救助试点 2005年: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 2007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2010年:通过社会保险法 2013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 2016年: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十八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卫生应急相关概念 (一)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emergency)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①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直接导致的灾害,如地震、飓风等;
②事故灾难,是指由人们无视规则的行为所致,如工厂、矿山的各类安全事故等;
③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所致,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④社会安全事件,是指由一定的社会问题诱发,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故、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 (二)危机
危机(crisis)是具有潜在和现实危害性、高度不确定性和时间紧迫性,需要在时间、信息、资源紧迫条件下做出快速决策和行动的关键和决定性时刻、状态或形势。
具有突发性、紧迫性、危害性、双重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周期性等特点。 (三)风险及风险管理
风险(risk)是指导致负面效应的某一危险因素或其给人们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损失和危害的可能性。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指组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决策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以降
低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和危害的过程。 (四)应急
应急(emergency response)是指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免事故发生或减轻事故后果的状态,泛指立即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应急的结果可能有几种表现形式:
通过人们的及时行动化解了危机,导致紧急事态缓解,并恢复到常态; 未能出现缓解,仍处于紧急状态,表现为紧急事件;
未能有效逆转和控制紧急情势,事态呈现危机状态,是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呈现为灾难性事件。 (五)卫生应急
卫生应急(health emergency response)是指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所引起的社会危害,通过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评估等一系列措施,控制、减轻、甚至是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防止其演变成更大范围危机事件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措施和行动。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群体性急性中毒,以及其他由生物、化学、核和辐射等自然或人为因素引发的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原因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是人口密集地区高发危机之一,这种危机诱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
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 食物中毒事件 自然灾害
职业中毒
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
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或死亡 三恐事件等。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 特别重大(Ⅰ级) 重大(Ⅱ级) 较大(Ⅲ级)
一般(Ⅳ级)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进行预警标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和不确定性。 2.公共卫生属性。 3.紧急性。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