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精品教案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语调轻、语速缓)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体现忧心忡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问者急切)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答者沉稳)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语速语调逐渐加快加高)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由沉思到下定决心)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由轻缓到重快)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由轻缓到重急)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既紧张又有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旦”“暮”“不闻”“但闻”重读,读出对亲人的眷念之情和悲壮豪迈的气氛)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急促高亢)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雄壮悲凉)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5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赞赏功勋)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从容辞官)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渴望还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活泼欢快)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前高后低)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动词读得响亮)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极力表现轻松欢快之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惊叹与赞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充满喜剧氛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由轻到重)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赞美自豪)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从上节课木兰形象导入本课内容。
2.学生提出不能翻译的重点词,教师帮助其理解。
(惟、愿、市、旦、度、策、强、将、著、贴、火、走、安) 二、品味语言
1.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举例:
6
(1)第 3 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并找出其它互文的句子。
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②战事紧迫。
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互文。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对偶、夸张、互文)
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3)第 5 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第 6 自然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2.运用多种描写手法,扩写第 4 自然段,并当堂交流。 三、体验反思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
四、探究发现
7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老师讲的理解,你在与《木兰诗》进行心灵的碰撞时,你有什么创造性发现吗?(困惑处或者不同见解处)
1.第一段中“唧唧复唧唧”声与“不闻机杼声”的矛盾。 “唧唧”声有三种说法:织机声、叹息声、虫鸣声。
2.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现在在西南地区还有这样称呼父亲的。“爷”也作“耶”。
3.木兰去时是应“可汗”之征,而归来却受“天子”之赏,那不是前后矛盾了呢?
“可汗”是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天子”是封建社会汉族对君主的称呼。可是在这首诗中“可汗”却成了“天子”的同义词,不能再按照《广韵》中所谓“蕃王称”的本义了。这只能看作在《木兰诗》时代汉语里已有了外来语的成分——是北魏汉化的结果。
4.木兰不当官是不慕功名富贵吗?
木兰的还乡,绝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贵的问题,也不是什么热爱劳动的问题,而是封建社会压迫、歧视妇女的必然结局。
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女性的命运!
(可以与“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法国的女英雄贞德的故事等进行比较。)
无论是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还是贞德,她们“幸运”地跃出历史地平线,无论是在历史的记录里,还是在传奇的虚构中,其背景都是烽烟四起、强敌犯境的父权、夫权衰微之秋。换言之,除却作为妲姬一类的亡国妖女,女
8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