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七年级上册地理课后习题答案-人教版
①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②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③增强人们的环
境保护意识;植树造林,保护好现有的原始森林;④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主要是少开私家车,鼓
励乘坐公交车辆等等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第一节人口与人种
P71页活动 1、
人口数/亿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每增加10亿所需要的时间/年 100 30 15 12 12 121 2、(1)所经历的时间越来越短
(2)所经历的时间是相同的,都是12年;
(3)说明从1830年(10亿)到1930年(20亿)这100年期间,人口增长的速度相对较慢;从1930年(20亿)到1987年(50亿),人口增长大大加快;从1987年(50亿)到2011年(70亿),人口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P73页活动
1、 A地纬度较高,在北极圈上,气候终年严寒;B地纬度较低,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植被茂盛,气候过于湿热。
2、 C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俊,气候终年寒冷;D地位于撒哈拉沙漠地区,属于热带沙漠气候,
气候过于干旱。 3、 地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 A俄罗斯北部 B亚马孙热带雨林 C青藏高原 D撒哈拉沙漠 ﹤1 ﹤1 ﹤1 ﹤1 地处高纬度地区,终年严寒 地处低纬度雨林地带,气候湿热 地处高原,地势险峻,气候终年严寒 地处沙漠,气候干旱
P74页活动
提示:两组讨论后,应该意识到人口的多少是有利也有弊的,人口的多少只有与环境和资源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才是最好的。 P76页活动 1、 白种人
2、 北美洲、南美洲 3、 人种 主要分布地区 白种人 黄种人 黑种人
5
非洲北部、欧洲、亚洲西部、大洋洲东南部、北美洲中部、南美洲东南部 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第二节 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P79页活动 语言 汉语 英语 俄语 法语 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亚洲东南部 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 俄罗斯,亚洲的中西部 法国,非洲中西部 西班牙语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亚洲西部、非洲的北部 P80页活动
A 基督教的教堂:这是位于意大利的米兰教堂,是著名的哥特式建筑,特点:尖塔高耸,有直立的立柱,雕像众多。
B伊斯兰教的清真寺:这是位于阿联酋阿布扎比的扎耶德清真寺。图中的清真寺可见浑圆的穹顶,有尖而高耸的塔。
C 佛教的佛塔:这是位于泰国清迈的佛寺。佛教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佛塔。图中的佛塔有方形基台,有圆形的塔身,顶部是尖顶,供有佛像。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P83页活动
1、 从西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西亚地区的降水量稀少,气温较高。当地房屋的厚墙
可以减少白天通过墙壁传到进来的太阳热量。小窗可以减少白天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从东南亚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可以看出,东南亚地区气温较高,湿季降水较多。当地的竹楼或木楼既可以通风透气,也可以避免潮湿。 2、 ①因纽特人所居住的北冰洋沿岸地区,气候寒冷,冰雪广布。修建冰屋,可以就地取材,而且冰屋
墙体厚,利于保持室内温度。
②黄土高原黄土广布,黄土直立性好,可以挖成窑洞,冬暖夏凉;黄土高原区森林较少,缺乏木材,挖窑洞可以节省建房材料,降低费用。 P86页活动
1、 丽江古城具有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居民的建筑、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完整的水系和优美的自然风
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2、 过度开发,过度商业化,水源遭到污染,原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受到影响和破坏等
3、 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乱扔垃圾,不污染水源,不大声喧哗,不攀折花木,不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
画等等,符合题意即可。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P90页活动
1、 灯光最亮的主要在欧洲、北美洲、日本等地。 2、 沿海比内陆发展水平高
3、 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多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地区以及及高原、山区交通不便,往往较落后。温
带气候、季风气候、海洋气候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而寒带、热带、高山、沙漠气候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往往人口稀疏,经济落后。 P91页活动 挪威(欧洲)、澳大利亚(大洋洲)、新西兰(大洋洲)、美国(北美洲)、日本(亚洲)等国发展水平较高。 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乍得、莫桑比克、尼日尔发展水平较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最低) P93页活动
6
A环: 发展中国家----b----产品价格低----d----利润流失 B环: 发达国家----c----e------赚钱多-----a
7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