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生物重要语句归纳
高中生物重要语句归纳
选修课本
绪论
1、大量施用化肥能够保证作物生长对N、P、K等营养元素的需要,从而使粮食增产,同时却又造成土壤板结和环境污染。
2、培育作物新品种也是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途径。但杂交育种周期长、难以克服远源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诱变育种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而通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来培育新品种,可以将其他生物决定性状的遗传物质定向引入农作物中。
3、生物工程的特点是利用生物资源的可再生性,在常温常压下生产产品,从而能够节约资源和能源,并且减少环境污染。
第一章 人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4、内环境的概念:在人体中,细胞外液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叫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注意血细胞不属于内环境,血红蛋白不属于内环境。
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正常人血液中的PH值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范围很小,血液存在缓冲物质,每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强碱盐组成,如H2CO3/NaCO3、NaH2PO4/Na2HPO4。当机体运动产生大量的乳酸、碳酸时,乳酸进入血液后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值影响不大。
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血钙含量过低,
1
儿童引起佝偻病,成年人引起骨质软化病;血钙过高会引起肌无力,血钙过低会引起抽搐。
5、人体内水的来源有:饮食和物质代谢(有氧呼吸、核糖体)。排出途径有:肾脏排尿(最主要途径)、由皮肤排出(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由呼吸而呼出的水汽、由大肠排出。
水平衡调节是以渗透压高低为标志。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6、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时,都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一方面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另一方面兴奋经相关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产生渴觉而增加水的摄入量,因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7、钠的来源:钠的主要来源是食盐;排出途径有: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脏排出,另有极少数的钠是随汗液和粪便排出。(钠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
钾的来源:钾的主要来源是食物;排出途径有:主要排出途径是经肾脏排出,消化道内未被吸收的随粪便排出。(钾排出的特点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所以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应注意适当补充钾盐。
8、当血钾含量升高或血钠含量降低时,可以直接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的分泌量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 重吸收和K+的分泌,维持血钾和血钠含量的平衡。
9、血糖来路:①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非糖物质的转变;去路:①氧化分解②合成糖元③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10、血糖调节以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作用为主。血糖浓度变化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的因素。
当血糖升高时,迅速使胰岛B细胞的活动增强并分泌胰岛素,增
2
加了血溏的去路,减少了来源,从而使血糖含量降低;当血糖降低时,使胰岛A细胞的活动增强并分泌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强烈地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含量升高。
当血糖升高时还可以通过下丘脑有关区域的作用,使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含量下降;当血糖降低时也可以通过下丘脑有关区域的作用,使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分泌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髓质分泌),使血糖升高。
胰岛素分泌增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
11、临床上把空腹时血糖超过130mg/dL叫高血糖;高于160——180mg/dL(肾糖阈)范围时,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排出,叫糖尿(测试尿糖用班氏糖定性试剂)
糖尿病人之所以出现高血糖和糖尿病是因为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这样就使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内的氧化利用发生障碍。糖尿病人多尿的原因是:因血糖浓度过高一部分糖随尿排出,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水分;糖尿病人多饮的原因是:因排尿多而出现喝多饮的现象;糖尿病人多食的原因是:因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病人常感到饥饿而多食;糖尿病人身体消瘦的原因是:因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内的氧化供能发生障碍,组织细胞氧化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
12、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体温的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为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
体温调节:①当人处于寒冷环境中,通过皮肤血管收缩,减少皮肤血管的血流量,减少皮肤的散热量。同时皮肤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骨骼肌也产生不自主战栗,使产热量增加。再加上肾上腺素
3
和甲状腺素的作用,使体内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②当人处于炎热中,使皮肤血管舒张,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也使汗液的分泌增多,增加散热量。(主要是神经调节)
13、下丘脑有关的作用:①体温调节中枢;②产生抗利尿激素调节水的平衡;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通过控制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的作用,起到升血糖的作用;通过控制胰岛B细胞的作用,起到降血糖的作用。④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进而影响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14、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一部分形成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一部分形成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
15、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等免疫器官,加上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及体液中的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构成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16、抗原具有: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面有抗原决定簇,它是免疫细胞或抗体识别抗原的重要依据,弹片、钢钉等因为不具有抗原决定簇因而不能成为抗原。
17、抗体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并且能与该抗原了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物中。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以后可以使病毒失去感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18、体液免疫:(分三个阶段)①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也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这种抗原的呈递,多数是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相互接触来完成的。②反应阶段: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有一部分B细胞
4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