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01种防御机制
062、被动:在面临攻击时,你自动选择选择顺从的或者软弱的态度。 063、自大/无所不能:你是上帝给与地球的礼物,有着神奇的力量。 064、被动对主动:“你不能向我开火;我走了!”你掌控着你自己的谎言。 065、躯体化:你专注于自己的身体,以避免口欲、性和仇恨的冲动导致的冲突。 066、正常化:你不顾自己明显的精神症状,而确认自己是正常的。 067、戏剧化:你将你的情感投注到你的言论中,以减轻被关注的冲突。 068、冲动化:你用性、吃或者仇恨缓解张力或者不愉快的情感。 069、物质滥用:你使用某种物质来平息不愉快的情感。 070、依附:抓住一个拒绝你的人。
071、抱怨:牢骚满腹,你看不见你的婴儿般的希望被照顾的愿望。 072、假性独立:你变成了独行侠,不允许任何人帮助你。
073、病理性利他:实际上是向受害者投射和认同—你否认口欲期欲望,将其投射到穷困者身上,然后替代性地感到被滋养。
074、煤气灯:你引起他人精神紊乱,或者相信他人精神紊乱了。 075、最小化:你意识到了痛苦的现实,但你却轻视它。 076、夸大:你在某件事情上付出太多。
077、普遍化:不恨某一个人,将其视为魔鬼中的一员。 078、重建现实:你否认现实之后,重造一种情景。
079、移情:将既往情景和关系的记忆转移到现实中一个人。然后你用旧的防御忘记过去,或者通过象征性生活其中来掌控它或者是改变它的后果。
080、分离:a)你完全忘记你自己;b)你让某个人评论你,然后你拒绝他或者她的观点。 081、拍照恐怖:你回避光线,以回避你的偷窥冲动。 082、冷漠:你对启动情感没有任何兴趣。
083、胁迫他人—欺凌弱小:你使别人处于警觉状态,以减轻自己的焦虑。 084、匮乏补偿:你排斥那些比你整合得更好的人。 085、精神性痉挛:抖动,以减少张力或愤怒。
086、内省:你全神贯注于内在反省以减少张力,或者回避外在现实。 087、限定协议:你部分同意以避免反抗。
088、弱化的自我功能的本能化:你的情感耐受力和冲动控制力(肌肉的或者性的)较弱,你赋予其温柔的内涵。
089、伪装:你骗人,或许是习惯性的
090、过度现实化:你使用次级过程以避免情感。 091、暧昧:你隐藏细节。
092、过度唯美:你沉溺于美与真理,以回避现实和情感。 093、油腔滑调:你说得很快,但内容空洞。 094、躯体暴力:你“废掉客体”,以终止你的仇恨。
095、与受伤客体认同:你弄伤一只你认识的(有时候是所爱的)小鸟,然后再模仿它。 096、形式上的退行:你停止使用逻辑的、时间定向的思维。 097、过度警觉:你永远睁着一只眼,尽管有时完全没有必要。 098、现实置换成未来:你想象“假如…”或者“有朝一日…” 099、疲乏:你感到疲劳,但你身体没生病。
100、坦白:你真诚而生硬,但这些掩盖了你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101、把自我批评转变为批评别人:你批评他人,以替代指责自己。
常见精神防御机制十八种
弗洛伊德生前曾断断续续地提出了一些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安娜.弗洛伊德(1936)系统总结和扩展了其父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论述了压抑、否认、禁欲、投射、利他、转移、自我约束、反向、反转、升华、心力内投、对攻击者的认同、隔离、抵消、退行等15 种防御机制形式,并指出人类最重要的防卫机制是压抑。
在DSM-Ⅲ-R以及《美国精神病学综合教科书》(第三版)中,分别列举了18种和30种防御机制。
G.E.Vaillant(1992)认为,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最具创造性的贡献。“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
精神防御机制的种类很多,在术语、定义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且较有定论的防御机制主要有:
1.压抑。也叫潜抑,是指把那些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冲动、观念或回忆、情感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是最古老和最危险的防御机制之一,也是使用其它防御措施的先决条件。例如,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在某一年的十月份死于车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段不堪忍受的情绪压抑到潜意识里,“遗忘”了。这些潜意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她的情绪,在每年的十月份她都会自发地出现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2.否认。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3.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退行到困难较少、阻力较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害怕再担负成人的责任。如某些性变态病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满足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4.幻想。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力处理这些实际问题,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心理上的困难,以达到内心的满足。例如,“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现实社会里倍受欺凌的少女,坚信有一天可以遇到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帮助她脱离困境。 5.置换。又称转移,指对某一对象的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直接表现时,就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易被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渲泄,心理得到平衡。“迁怒”就是这个机制。比如一个售货员或一个服务员因家中一大堆烦恼问题既无法解决又不能向孩子或老人发泄,只好迁怒于顾客,服务态度极差。恐怖症病人所害怕的对象在正常人看来都是不值得恐怖的,原因是病人在无意识中把真正害怕的对象置换成不值得害怕的对象。
6.合理化与理智化。合理化指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虽然这理由常常是不正确的,在第三者看来是不客观或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坚持用这些理由去说服自己,用一种能为自己所接受的理由来替代真实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例如,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与合理化有相似之处的是理智化:过分使用抽象思维,或者以普遍化和概括化的形式处理个人情感上的苦恼或心理冲突,以掩盖个人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不快。就像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7.投射。一般是指将自己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等,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以免除自责的痛苦。“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这种作用。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 8.摄入。或称心力内投、内向投射,与投射作用相反。是把外部对象或自己所赏识的某些人物的特点摄入到自己的行为和信仰中去的一种防御机制。如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由于摄入作用,有时候人们把爱和恨的对象象征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如当人们失去所喜爱的人时,常会模仿所失去人的特点,让所喜爱之人的举动或爱好在自己身上出现,以慰藉内心因丧失所产生的痛苦。相反,对外界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在极端情况下会变成恨自己因而自杀。还有一种心力内投的防御机制是对攻击者的认同,即模仿和学习自己所恐惧的人或对象的行为,从而在心理上感到自己就是那个令人恐惧的人或对象,以此来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
9.反向。内心里有一种欲望或冲动,承认了会引起内心的不安,反而表现出与其相反的欲望和冲动。如常说的“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人对伺机报复的对象内心憎恨,而表面却非常温和,过分热情。可见如果人的某些行为过份的话,表明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欲望。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内心是渴望接解异性的,但却偏偏表现出对异性的恐惧。
10.代偿。也叫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例如,盲人的触觉、听觉敏锐。又如,一个一向淘气的十岁男孩,由于同时突然失去了母亲和妹妹,他的父亲就把全部爱和希望给予了他,使他感到自己应该懂事了,不能再淘气了,于是一下变为好学生。但是过份的补偿则可导致心理变态。
11.仿同。把一个他所钦佩或崇拜的人的特点当作是自己的特点,用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仿同有两种,一种是近似模仿。例如,在不知不觉中,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例如,一个不漂亮的女孩子喜欢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作朋友,她可以因为别人夸奖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常见的“伟人(英雄)崇拜”也属此类。
12.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如把亲人去世说成“仙逝”、“归天”等。最常被隔离的,乃是整个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在心理治疗中,医生注意发现病人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可帮助找到病人的重大心理问题。因为病人在潜意识中所要掩饰的,正是心理治疗可能针对的问题。
13.抵消。一旦发生了一些令人无法接受的事情,人们常常以某种象征性或魔幻般的姿态或仪式来抵消由此造成的心理不安。例如,按我国民间习惯,过阴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万一小孩打破了碗,老人则赶快说“岁岁平安”;如果无意中说了不吉利的话,则赶紧淬口水等等。再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14.禁欲。青春期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特点。青春初期的青少年常常对出现的性冲动感到不安,为了使自己不致于因此而做出越轨行为,他们便通过放弃一切欲望和快乐来保护自己。
15.躯体化。指把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的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人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人意识不能承认的。
16.升华。把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的、高尚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如用跳舞、绘画、文学等形式来替代性本能冲动的发泄。再如,一位具有嫉妒心的人,因理智不允许他表现出嫉妒,于是他发奋学习,最终超过了别人。这种防御机制对于本人和社会均能产生积极的意义。
17.幽默。一种积极的精神防御机制形式,是较高级的适应方法之一。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常可以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稳。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不幸有位脾气暴躁的夫人,一次他在跟一群学生谈论学术问题时,先是听到叫骂声,随后夫人拎一桶水过来,泼得他全身湿透。在场的学生都很尴尬,可是苏格拉底只是一笑:“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会下雨。”
18.利他。有人认为利他主义也是一种投射作用。人们通过采取某种行动,—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一方面又帮助了别人。在某些极端情况下,人们可能会不惜放弃自己的需要来满足别人的愿望。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