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题海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学案(1)

  • 62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5/5/3 23:13:39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 D.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 答案 D

解析 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2.(2019·华中师大附中月考)周公将从远古到殷商的礼仪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孔子也一再强调自己“梦见周公”“吾从周”。但后世普遍认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是孔子而非周公,这主要是基于孔子( )

A.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 B.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 C.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 D.高扬道德自觉并关注人伦亲情 答案 D

解析 将血缘纽带注入到政治秩序之中是指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出现于西周而不是孔子所为,故A项错误;更加注重等级规范和尊卑秩序也是指分封制与礼乐制度下等级秩序森严,是孔子从周的表现而不是儒家思想核心,故B项错误;将礼乐制度改造为封建统治秩序的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孔子儒家思想既关注了人文道德,也关注了血缘亲情,故D项正确。

3.(2019·中原名校联考)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这反映出( )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受重视 答案 D

解析 材料未反映战国时期齐国政治氛围的宽松,故A项错误;材料“彼此政见不合”是孟子离开齐国的原因,与其思想受排斥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反映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C项错误;由齐宣王“向孟子问政”“重大决策

1

也向孟子征求意见”可知,D项正确。

4.(2019·衡水中学摸底)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孔子不入秦,荀子却对秦政、秦俗多予褒奖,同时也批评其“无儒”。这说明荀子( )

A.违背了儒学的基本信念 B.关注现实充满事功精神 C.实现了儒法的完美结合 D.政治诉求有理想化倾向 答案 B

解析 荀子论风俗于秦,是关注秦国的社会现实及民情,批评其“无儒”则是为了儒学的发展需要,因此带有一定的事功精神,故B项正确。儒学是有关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学问,荀子关注秦国的社会民情,并没有违背儒学的基本信念,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家思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谈及荀子的政治诉求是什么,故D项错误。

5.(2019·江苏南京模拟)《庄子·天道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两者都强调( )

A.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C.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D.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可知,A项正确;无为而治与《荀子·天论》不符,故B项错误;C项是道家的辨证观点,与材料《荀子·天论》的朴素唯物论不符,故错误;D项是西汉董仲舒的思想,故D项错误。

6.(2019·百校联盟摸底)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 答案 B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出现融合现象,但没有趋向统一,故A项错误;“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才能……井然有序”抬高了君主的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中较多体现的是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史实错误,故排除。

7.(2019·湖南长郡中学摸底)《墨子·公孟》中举出儒家“足以丧天下”的诸多情形: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浪费了人民的财富和精力;强调音乐,造成同样后果;相信前定命运,造成人们懒惰。这反映出( )

A.儒家不受重视的根源

2

B.墨家代表平民阶级 C.儒墨关注点存在差异 D.墨子主张经世致用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墨家反对儒家的厚葬、铺张浪费和懒惰,这说明其代表普通劳动者的利益,故B项正确。A项史实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儒墨都关注社会问题,只是各自的解决办法不一样,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经世致用主张,排除D项。

8.(2019·四川射洪中学开学考)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

A.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B.相互学习、相互融合 C.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交互影响”“墨者习儒者之学”“颇有互通之处”可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思想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故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是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

9.(2019·江西宜春五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没有主张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儒家、法家、墨家、杂家重视协调的都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故B项排除;材料中各家的主张都反映出“和而不同”的理念,都阐释了各

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得出儒家主张礼,法家主张法,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故D项排除。

10.(2019·天一大联考)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10年,各国诸侯为周王筑城,动土前,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及人工、材料,甚至各国劳动力的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使工程得以提前完成。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

A.诸侯听命于周天子 B.科学技术有了显著的进步 C.人民受到残酷剥削 D.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发展

3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周王筑城……对工城的长、宽、高连沟洫在内的土石方……往返里程和所需干粮的数量,都计算得精确周到”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很多方面的数学知识,故D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未体现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民受到残酷剥削,C项错误。

11.(2019·宁夏中卫月考)甲骨文中的一个“衣”字,在金文中衍生为表、衮、裹、裔、襄、亵、裕等十二个字,而甲骨文中的一个“食”字,在金文中也衍生为饴、养、馑、飨等十个字。这种文字的变化说明了( )

A.汉字书写方式的变化 B.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 C.汉字使用的范围扩大 D.汉字从象形走向形声 答案 B

解析 一个“衣”字、一个“食”字可以衍生为很多反映服装、饮食的汉字,说明古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A、C、D三项,故排除。

12.(2018·四川德阳模拟)《诗经》中有10多首专门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例如《豳风》,详细叙述了每月所从事的农务、采集、狩猎等活动。这些诗篇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B.农业生产受到关注 C.小农经济较为发达 D.现实主义成为主流 答案 B

解析 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不能说明农业技术取得突破,故A项错误;描述农业生产的诗篇有10多首,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受到关注,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较为发达是在封建社会,故C项错误;《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但此时现实主义没有成为主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2018·天津河东区一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

《墨子》 信鬼神 兼相爱,交相利 信奉天意 反对奢靡 崇奉圣人 《论语》 信亦不信 仁爱;由己及人 信奉天意 礼:享受与节制 崇奉圣人 《韩非子》 不信鬼神 无爱;利己 不信天,信暴力 张扬私欲 反对崇圣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推荐下载
本文作者:...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

文档简介: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 C.促使井田制向小农经济演进 D.推动了新、旧社会的转型 答案 D 解析 诸侯为了争霸而延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材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 游客快捷下载通道(下载后可以自由复制和排版)
单篇付费下载
限时特价:10 元/份 原价:20元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VIP包月下载
特价:29 元/月 原价:99元
低至 0.3 元/份 每月下载150
全站内容免费自由复制
注:下载文档有可能“只有目录或者内容不全”等情况,请下载之前注意辨别,如果您已付费且无法下载或内容有问题,请联系我们协助你处理。
微信:fanwen365 QQ:370150219
Copyright © 云题海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2595号-3 网站地图 客服QQ:370150219 邮箱:3701502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