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在课改路上
个学期)固定在黑板右边。上面有诸如“小小发言家”、“表演秀”、“进步之星”、“合作之师”等多个项目内容。之前只到每周五才对一周来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累计,次数多的个人和小组方有“上榜”机会。后来改成每天落实制,一上完课就及时公布。这样反馈及时,更大的好处是有更多的学生和小组“榜上有名”,这更能激发他们展示的欲望和热情。
期初,尽管也有不少同学参与课堂,但总是那些熟悉的身影:班委或小组长。“如何扩大参与学生的面?”思量一番,我决定采用正副组长命名制。将每个小组四至五人再分成两个更小的单位——分队,分别由正副组长负责。然后各取正副组长名字中一个字命名,代替以往单调的1-9组数字命名;也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小组状况与他们息息相关。在课堂展示中,如果小组只有一方(正组长或副组长一人)参与,只算原始分数;如果组员也有参与,得分是组长的翻倍,分数相当可观,目的在于调动那些中下水平同学的积极性。所以几次课下来,教师根本不用“点将”,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毛遂自荐”的表现。
3、小组评价与反馈形式。
我们设置了一个并不复杂的评价表。这个评价表可用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进行,内容有所不同,由组长登记落实。内容包含:(1)课前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打分(比如五道题,每题分值是十分,根据组员完成题量酌情得分。有各个组员的得分,有整组的得分。考虑到每个小组人员不一,还有一项平均分)。(2)课堂的讨
论情况(是否根据问题及时讨论,积极讨论,并发表有价值的看法)和展示情况(包含展示次数及展示优劣),及时累计得分。(3)当堂检测的得分登记(可以是教师改完之后小组长才做的登记,也可以是组长评改后的得分登记)。每一份导学案分发之时,同时分发给各组长这样一份评价表。学完一课之后,这些评价表回收到老师手中,在下一节课之前给予公布,并表扬那些有进步或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
四、再出发
新课堂上教师更轻松解放了,至少解放了咽喉,不用像以前那样口干舌燥,一讲到底;课堂上学生更积极主动了;学生学习更充分了,他们讨论、合作、展示的机会更多了。我们只要用心去倾听,去引导,参与学生其中就行。总之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对话、合作、展示、让学生真正得到解放,收获成长。然而课改实际操作中还会生发其他的问题,怎么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让课堂达到更高效,也并非一时之事、一己之功,需要大家共同关注、共同攻关解难。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有不想学(不动口、不动脑、不动手)、不会学、不合作、不展示的个体;还有较被动不能很好履行组长职责的组长;还有假合作的现象;还有展示好,但学习成绩不如意的学生??
最后我用一段歌词做为结束语: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不安分的心,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在路上,用我心灵的呼声;在路上,是我生命的远
行;在路上,只为温暖我的学生。
不管课改这条路有多难走,我还要再出发!
爱生乐教,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现在,要求大多数初中学生能出于对自己的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而努力学习是非常困难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主要来自于兴趣,所以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学习应当是我们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重要原则和指导思想之一。然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情感教育有时比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更为重要。学生如果对某一门学科或某一项活动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这门学科或参与这项活动。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有时是可以弥补智力发展不足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而这热爱来自于学生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和激发来自于教师真诚的肯定和热情的鼓励。下面谈几点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体会。
不再吝啬我们的赞美。
常常是比较关注学习方面的优等生、纪律方面的后进生,而那些平日少言少语“中间生”往往被忽视,他们的名字往往也是最后才记住的,课上课下与他们的沟通都很少。通过几次上下班路上与学生们的闲谈,通过几次家长会上与家长们的沟通,我真切地感到学生对于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是非常在意的,他们对老师的一点点肯定都感到非常高兴和兴奋,他们经常带有一点点夸张地向家长叙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和赞美,如:“老师今天表扬我了”、“老师说我很聪明”、“教师说我在学习上有很大潜力”等等。这些老师不经意说的一句话,有时却能给学生带来长时间的甜蜜和自我欣赏,细细想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是多么吝啬对学生们的赞美。殊不知,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知识的传授固然少不了,但更重要的是老师要不断地激励他们、赞美他们,使他们满怀信心地走向美好的未来。其实,对学生的忽视,对
共分享92篇相关文档